卜姓家谱新闻 卜姓起源及历代大事简记
来自:本站
日期:2020-08-21 13:26:00
浏览:1652
锦秋文谱今天带大家了解卜姓家谱新闻,了解卜姓起源及历代大事简记。
先周原活动于中原西部,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是帝喾及元妃(姜嫄)的儿子(弃)的后裔,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合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由(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
周文王有子15人,其中正妃太女生子十人长曰伯邑考(被纣王所害)次日发,是为武王也,三日鲜,封于管。四曰旦,周公也,封于鲁。五曰度,封于蔡。六曰振铎,封于曹。七曰武,封于成。八曰处,封于霍。九曰康,封于卫。十曰冉季。
始祖康公。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结束商朝建立周朝后,封振铎于曹。康公辅佐为太卜官。成王时康公封于卫君。子一桂二世祖,桂公,聪而知远,明而察微,仁而信,惠而聪,明鬼神,敬事之,成王时其父康公封于卫君,桂公袭任太卜官。以官赐姓即卜氏起源因此卜氏系一脉相传。卒于曹,尊祖遗训葬于曹国与卫国边界地,坟墓高大。后人称为桂陵。袭传十三世普重公仍袭太卜官之职。
十三世祖普重公;曹莊公时袭为太卜官。卒于曹葬于桂陵。子二,长静,次琦。
十四世祖静公。曹厘公时袭为太卜官,卒于曹葬于桂陵。子二,长偃,次负。
琦公,为鲁国仕臣,因弑鲁国君泯公,犯灭门之罪,故卜氏族人隐姓埋名奔赴他乡甚多。
卜姓家谱新闻看到这,有没有觉得见识见长啊?继续看卜姓起源及历代大事简记。
十五世祖偃公。字文瑞。能根据人名预测其一生祸福,根据气象预测阴,晴,年景。曹召公元年承袭太卜官。公元前660年,一天召公惊曰:“琦弑鲁君泯公!”偃公曰:“惟帝其难之,知人则智,能智能慧,何忧乎?何畏乎。”即帝诏:尽杀卜氏其家!故卜偃隐郭偃,高偃,燕郭等离曹奔晋,为晋献公掌太卜大夫,所有大事举行前,都要由他预测是否吉凶祸福。公元前636年,因晋怀王杀孤突不从,侄仕归卫。(有的将卫写成魏,非也。因当时卫国是晋国的东临国。魏不是国,而是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晋将毕万灭魏有功封于魏地,是晋国属地,毕万以魏地称魏氏,为晋大夫。传十一世魏文侯时,始称侯国,仍属晋国,又晋怀王杀孤突,因之子孤偃从太子重耳出逃,同样,毕万之子魏武子,卜偃之子棠公亦从重耳出逃,同为被杀对象。故偃公离晋奔晋属地魏,还在晋国,仍是被杀对象,岂有此为。归卫国是理所当然)。仍居于桂陵地域。卒于卫,葬于桂陵。子二:长棠公。次昭公。
十六世祖棠公。从太子重耳出逃19年返,后重耳立为晋文公,棠公为掌卜大夫,后因昭公从魏寿馀反晋降秦未归,畏乱侄仕回卫。卒于卫,葬于桂陵。子三;长:必顯公(无嗣),次:必耀公,三:必扬公。
昭公:后裔居秦(今陕北)。
十七世祖必耀公。周定王时抄寇有功赐都师。卒于卫,葬于桂陵。子二;长子莊公,次子钟公。
十八世祖莊公。居卫,卒于卫,葬于桂陵。子三,长,敬公。次,肃公。三,中公。
十九世祖敬公。出生名门世家,知识渊博,文化造诣深厚,虽然没有做官,但本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被称为善士。当时卫地连遭三灾,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当时周朝国都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国都周边比较富裕,敬公带领全家去洛邑,温邑,向周敬王告知遭灾事宜,同时自己在洛邑,温邑一带募捐粟,赈济饥民。以自己的才华教书行善,于公元前507年生子商公。到公元前501年全家回卫(即曹州)。旌善事卒于卫,葬于桂陵。子一商。
始祖:先贤卜子,讳商,字子夏,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生于温邑(今河南温县),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子夏还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子夏在传播儒家经典、发扬儒家学说、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以及培育具有法家特色的弟子等方面都贡献卓著。
子夏是孔子弟子,列儒家之一。例定圣门十六子为本姓儒家第一代人,故商公尊为卜姓儒家始祖。重启卜姓,确为卜姓第一代始祖。子二,长芹,早丧无嗣。次判公立为宗子。
二代祖判,字子决。得受商祖之传。公元前405年,商祖卒后,由判公继衍西河。继承了商公在西河魏国设教的理念。被魏文侯尊奉为师氏。掌教皇家子弟。年七十四岁卒,葬于河津新丰村村南。子一,哲。
三代祖哲,字子蕃。受先贤诗经能得其传,继衍魏国,掌教国子。年七十六岁卒,葬于河津新丰村二代始祖墓前。子二,长能智,次能明。
四代祖能智,字子偃。得受先贤之传,继衍魏国师事,掌教国子。春秋战国,以魏桓子与赵、韩三家联手灭晋,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7公里青龙河畔)到公元前364-365年,亲囊王攻打魏国,占据了魏国一部分国土。这时在公元前361年,由魏国魏惠王迁都。由安邑迁到大梁(河南省开封北)。同时把魏国的皇室官员都迁都大梁建都,当时掌教国子的四代祖能智公,带全家老小随魏惠王迁到大梁。居住在温邑,卒年七十五岁葬怀庆府温县西五十里。子一丕。
五代祖丕,字子善,以诗书教子弟,始修家乘。年六十七岁卒,葬于温邑四代祖墓东南。子一,晃。
六代祖晃,字子英。诵读先五之书,独善其身。年七十一卒,葬四代祖墓东南。子二长式,次法。
七代祖式,字子怜,公元前195年生于河南,以田牧为事。16岁亲死,有一少弟,孔子九代孙孔腾,被封为奉祭君,主管祭祀孔子事务。之后,询记孔子弟子嫡裔,商祖后裔卜式公,此后,卜式公主管奉祀商祖事务,(非官)。卜式公于其家正堂尊为卜子庙,年年祭祀先祖,后裔代代如此由长支子孙承袭。
卜式公40岁,弟壮,式脱身出分,独取蓄羊百余,田宅财物尽子弟,式公入山牧羊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其弟尽破其业,卜式公后分予弟者数矣。公元前133年,汉方数使将摰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产之半于县官助边。天子使使问问卜式公:“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习仕官,不愿也。”使问曰:“家岂有冤,欲官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纷争,式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顺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议案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合具其言入以闻,天子以语承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孰之臣,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文式武帝刘彻十九年,式公74岁。会军数出,浑邪王等赡,卜式公持前二十五万予河南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人者籍,天子见卜式名,识之,曰:“是固年而欲输其家半助。”乃赐式外徭四百人,式又尽后于县官,是时当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输之助费,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固尊顯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为郎,布衣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见其羊,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斥之,毋令败群,”
上以式为奇,拜为侯氏令试之,恶者便之,迁为城皋令,将漕最,上以为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
武帝刘策二十七年,式公82岁,元鼎四年(公元前133年),南越反,西羌侵边为桀,齐相卜式上书曰:“臣闻主忧臣辱,南越反,臣原父子与齐习船者往死之。”天子下诏曰:“卜式虽躬耕牧,不以为利,有余辄助县官之用,今天下不幸有争,而式奋愿父子死之,虽未战,可谓试行与内,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倾,侯者百余人,乃拜式为御史大夫。”
式即在位,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监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买卖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贵,乃因孔仅言船算事,上由是不悦卜式。其明年,元封元年,卜式公贬秩为太子太傅。
是岁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公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令弘羊令使坐市列肆,贩物求利,享弘羊,天乃雨。”
是岁秋,年迂告辞还家。亲临卜固都祭祀先祖,大修卜子墓寝。欲终归祖茔,畏越芹祖葬地,于之后择一吉地,定为终后安葬之地。营建家室。冬,身病数日,哀哉告终。巨人思幕,同助其葬。曰卜怜固,修立铜质墓碑。(山东巨野南营里集镇)我们的七代祖卜式公,官居御史大夫,创业理财,敬祖孝悌,爱国爱民,风尚至尊,其业绩功德载于《国史》、《史记》、《汉书》及文献典籍,受到历代官、民尊敬,被尊为“卜式遗风”。子二,长彪,次法(留居温邑)。
八代祖彪,字伯云。为河内太守,有政绩。年七十三卒,葬于七世祖墓东南。子三,长可久,次可大,三可立。
九代祖可久,字子山。为汉治粟都尉。年七十卒,葬于七世祖墓西南。子二,长思孝,次思忠。
十代祖思孝,字子则。读书不仕。年五十七卒,葬于七世祖墓西南。子二,长安维,次国维。
十一代族至五十一代祖,长门长支的族人卒后都葬在巨野七代祖旁。五十二代祖至五十八代祖葬磷山,五十九代后迁徙各地分居,按分居地分别卒葬新阡,大宗谱有详细记载。
七十二世孙 卜庆彦 整理
(录自2010年版山东省微山县《卜子大宗谱》)
以上就是卜姓起源及历代大事简记,锦秋文谱不仅会为大家讲述卜姓家谱新闻,欢迎关注,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