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家风家训的话题就是每个家庭绕不开的永恒主题。制定家训或家规既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特色,又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事实上,自出现时起,古代家训就有着明确的指向,包括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确立良好的家风等。家训和家风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
与《颜氏家训》齐名的袁采的《袁氏世范》。《袁氏世范》乃宋朝人袁采撰写,在家训史上的地位仅次于《颜氏家训》,被称为“家训之亚”。《四库全书》评价《袁氏世范》“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大要明白切要,使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该书是很多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被历代士大夫推崇,并奉为至宝。
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的袁采,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之事,其人为官刚正。袁采属于才德并佳之辈,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并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睦亲之道
在家庭当中,建立亲人和谐、和睦的关系至关重要,但日常生中的各种矛盾普遍存在,有些矛盾冲突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引起的。“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俭,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见者小,或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
人的性格、脾性不合,言行难免会发生冲撞,当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争论不休,甚至出现终身失欢的现象。如何应对性格不合造成的矛盾冲突,《袁氏世范》讲:“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与已;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不苛求亲人与自己喜好和想法完全一致,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在“处事之际,必相和谐,无乖争之患”。此外,为了和睦,家庭成员要多反思自己的过错,少责备对方的失误。如果互相责备,“尤启不合之渐也”。“若能反思,则无事矣”。如果不能反思则“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
《袁氏世范》的家风家训中认为“处家宜宽和”。一个家庭中,成员的素质也难免参差不齐,不可能完美无缺。“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惟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骨肉、亲戚不可失欢。“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为了和睦、和谐,家庭成员必须相互体谅、忍让。此外,诚笃的孝道,父母对子女公正,无偏袒的关爱,兄弟之间的友爱、夫妻之间忠贞都是维持家庭关系和谐、和睦的重要方面。
治家之道
《袁氏世范》关于治家之道的阐述不是纯粹的说教,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出发,总结出来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教训。
对于家庭幸福而言,生命和财产安全非常重要。《袁氏世范》提出“宅舍关防亦周密”“夜间防盗亦紧急”“防盗亦巡逻”等防盗措施;提出了“火起多炉灶”“焙物宿火宜儆戒”等防火观点,以及“少儿不可带金宝”“少儿不可独游街市”,“少儿不可临深”等儿童安全的观念。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有很强的家庭安全防范意识,竭力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家庭的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方面,《袁氏世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为了避免在经济往来中出现纠纷和引起诉讼,“田产界宜分明”“田产宜早印契割产”“违法田产不可置”“交易宜著法绝后患”,这些谆谆告诫体现了很强的守法观念和规则意识。同时《袁氏世范》还提出了“债不可轻举”“赋税宜预办”“营运先存心仁厚”等观点,体现了合理借贷、妥善经营等理念。
作为家训,《袁氏世范》切近生活实际,提出的一些修身齐家的办法便于实际操作。正如杨复吉在重刻序言中所评价:“《世范》一书,则凡以睦亲、处己、治家者,糜不明白切要,使人易知易从。”袁表评价此书“睦亲、处己、治家,皆吾人日用常行之道,实万世之范也”。
处己之道
在家庭中,个人如何修身处世,《袁氏世范》家风家训有着独到的见解。袁采认为,“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
“慢心”就是待人轻薄怠慢,“伪心”就是虚伪矫饰,“妒心”就是妒贤嫉能,“疑心”就是疑神疑鬼。怀有此四心,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家庭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交往,要贵忠信敬笃,“忠”就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信”就是“有所许诺,纤毫必尝,有所期约,时刻不易”。“笃”就是“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敬”就是“礼貌卑下,言辞谦恭”。“忠、信、敬、笃”,首先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即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