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指南
家谱中的家谱编修行辈字派,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分、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在进入家谱前发展了很长时间,作用是巩固宗族氏范畴内的姓。行辈字派,系一姓家族繁衍的伦理规范和文化密码,也是华夏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宗法制度,是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以来,编纂族谱最重要的是确定字派,并规定族人为儿孙起名,均应与族谱中先祖定下的字派相对,应不可越雷池。
字辈的由来
姓是部落的名称,每个人用同一姓,表示都是此家族里的人。后来种族繁衍、人口扩大,家族越分越多,又出现了氏,氏是下面的分支。
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门阀制度兴起,社会中很讲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时人们就考虑用名字来表示行辈。
首先,表示行辈,尤其表示排行。常用表示排行的字有长、次、幼、少、元等,同先秦时期在名中表示排行的字孟(伯)、仲、叔、季等作用一样,且一般在字中第一个字。长、元即排行第一,为长子,如晋朝王悦字长豫、恒温字元子、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徐庶字元直等;次,次子之意,排行第二,如孔子字仲尼,即知他排行老二故亦有人呼之为孔老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鲤,字伯鱼。说明鲤为老大。幼和稚为小儿子意,排行最末,如东吴孙坚字文台,其幼弟孙静字幼台,东晋葛洪字稚川,三国蜀马谡字幼常等;少,为之意,如东汉许荆上有兄长,字少张。
魏晋以后,人们逐渐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唐杜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宗文、宗武,宋三苏中苏轼与苏辙是兄弟。他们也代表了行辈字派的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明”字,另一辈都用“德”字等。
孔氏家族的行辈字派从思晦开始,他规定下一辈均用“克”字。再往下各辈依次在名中用希、言、公、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等。现在在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77代孙。
行辈字派一般都由家族中某位名人制定,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写成诗。
如浙江《唐氏宗谱》家谱编修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王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行辈字派有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也有用在后一个字的,前一种居多。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族长(的族由修谱理事会集体研究)再次将其延长。如:湖南蓝山《长平郡彭氏族谱》字辈增补就是1997年集体研究的结果。
另一种行行辈字派是用人名用字的偏旁作出规定,像《红楼梦》里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
家谱行辈字派是加强宗法制度的工具,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水、传、昌、盛、兴、延、继、承、世。
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据《谱牒学研究》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4字,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行辈字派。
无疑,订立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至于因人多而重名。因之,选字的原则首先是从宗族的美德吉祥、宗族源流、繁衍昌盛或感怀先祖皇天恩德等方面选字。其次是用既朗朗上口又易于记忆的类似于诗歌形式的字句如吉祥喜庆的四言体、五言体亦或七言体不等。
四言体示例:贺龙元帅家族的先人贺从先,明末从军入湘。从第四代起,贺氏宗族即以“大廷良土,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四句四言体吉祥字排辈。
五言体示例: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
七言体示例:云南赵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为“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黄氏新总派诗曰“水源木本绍薪传,再订宗盟万亿年金碧辉煌光日月,枝柯繁衍寿山川。诗书美继箕裘远,冠冕声蜚甲弟先。昭代升平安乐土,同根共庇庆绵延”
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些更为宽泛的家谱编修行辈字派。如明太祖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且又规定,从子辈起,每五个字辈的命名,以五行顺序,在同辈之内依次以偏旁部首命名。顺序是:木一火土一金一水,轮回旋转。
(家谱编修指南摘自公众号锦秋修家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