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上梅王氏贵州省余庆县沙堆支系所记历代家谱序
宗族,意为同宗同族之人。文化,泛指一般知识,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是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文化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决定其认识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能力高低重要因素。文化知识,对一个家族,同样关系着是否兴旺发达或衰败沦湮。我王姓氏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昌盛,作出过积极贡献。
第一节 历代族(家)谱序
一、谱牒始源
“谱牒”于古,帝谓之谱名玉牒。古之巨臣大族,皆有世本之太史,为史氏掌之故。就家族历史的角度说,如果一个家族从没有停止过修谱的话,而且谱书又记录着这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它就是一部纯正家族血缘的可靠蓝本,又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家族群体的生命史。
探其谱牒始源,周公(姬旦)小史定世系,辨昭穆,左辅明释《春秋》,世系灿然不紊。秦灭学,公侯之孙失其本系。汉兴,司马迁父子为太史令,约世本修《史记》,因周谱明世家,复知姓氏所由出。汉,姓氏之谱合千万信谱,联千古而利天下。迄晋尚门有司,荐官必稽谱,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弼、王宏始出谱学。唐太宗贞观年间,特诏高士廉撰氏族志,征诸谱牒,质诸史籍,‘考真伪,辩昭穆,第甲乙分为九等,皇族冠首,外族次之,计293姓,惜遭焚毁,氏族志无传,然世家大族终难湮没,柳芳直史馆因而作氏族论。随韦鼎征诸史,传联一姓之谱,五世一提,九世再提,独详本支五世,一宗之谱由所出。苏老泉更作族谱,以其亲近,世系存其高祖,迁其高祖之父。欧、苏两家变通家谱法自始祖以下,世系名讳,无所不详。可见谱之垂丝,谱之反映的时代特征,世系与恒定的家族血缘传递,形成的谱牒文化,谱以传信,于国犹史。
族谱(家)谱,作为家族群体的生命史,以修谱续字派,不得乱派,以保其亲其亲、长其长、幼其幼的血缘关系。故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列祖列宗的内涵。其谱书的内容既全面肯定性的和阶段性的总结本家族荣衰升沉的历史,而又对子孙的繁盛、显赫和宗法、族规、祭祀等无不载入,真可谓于其家族血缘是种族遗传的神秘密码,因而它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不得外传。
二、《王氏族谱》序
俗谓太平盛世,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千家过的是安居乐业、幸福安逸之生活;又谓时逢盛世,建谱修志,谱为家谱族谱,志乃方志之书。此为太平岁月之特征也。然中华数千年之历史,多为兵燹不绝之争战岁月,所谓桃花之源,理想之国,大同世界,仅为吃尽战乱苦楚的人们之幻想或曰愿望而已,故而安居乐业、幸福安逸之美好时光实为难得。真正的太平盛世,史书所载之唐虞之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相去甚久,不易考证,而百姓一步步地走向和谐社会与小康生活,愚以为只有共和国成立后历三十余年颠簸,惟改革开放后数十载时日,方可称得也。这一时期,国家倡导,全党动员,全民响应,全力以赴抓经济建设,并责令各省各市各县各乡镇直至最基层行政村,以及工厂学校企业团体,皆要编史修志;百家千姓,亦纷纷撰修家谱族谱,真乃千载罕见之盛事也。
百家姓中,王姓常排名第一位,然其历代家族之大、人丁之盛,均远在赵钱孙等大姓名氏之上。据王德连先生所篡《郡望堂号故事溯源》一书所称,历史上王姓有九郡二十八望十八王之说。王氏之祖起源自山西太原郡,乃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也。王氏所采之堂号有爱鹅、三槐两说。爱鹅号典出《晋书》王羲之写字换鹅的故事。相传书法家王羲之性最爱鹅,而山阴有一道士善饲鹅,羲之前去观赏,甚为喜悦,一再请求道士卖鹅给他,道士言,汝能为我抄写一遍老子五千言之《道德经》,我将整群鹅全都赠送你了。羲之大喜过望,求得纸墨,顾不上饮食休憩,一气呵成,将《道德经》书毕,道士亦喜不自胜,款以酒食之后果真赠鹅,羲之“笼鹅而归,甚以为乐”。(《晋书·王羲之传》)另有他书谓道士让羲之所抄者为《黄庭经》。苏东坡曾为王氏欣书三槐堂之堂号及“槐堂世瑞,珠树象珍”之楹联。《苏东坡全集》,见有《三槐堂铭并序》一文,此文亦收入《古文观止》一书,足见其文辞之美与影响之大。三槐之典,《辞海》释为中国古代朝堂外植槐树三株,帝王临朝时,三公位在树下。后世则以为三公之代称也。《宋史·王旦传》载,王旦之父王祜(祐)曾手植三槐于庭,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王祜之次子旦作过宰相,其孙素、曾孙巩皆为辅国大臣,后世便以三槐为王姓之代称。苏东坡于《三槐堂铭并序》中认为,种槐即是种德。由于王祜有种槐之德,传至儿孙,儿孙均很争气,做到辅国重臣,威望很高,人莫能比;而王氏后人则崇仰此品德精神,多以三槐为堂号也。王祜(祐)为何爱种槐而不种它树?据王德连先生称,此与山西洪洞广济寺之古槐有关。相传唐代以前,广济寺之古槐于数百年中遭风雷雨电枯死三次,每劫之后又从老根生出新槐,绵延至今,已阅数千载矣。历史上宋明两代,黄河流域战乱频仍,统治者多次进行移民时,官方均于大槐树下设临时办事处办理迁移手续,迁移者则于老槐之下焚香拜祖后怅然离去,可见槐树在百姓心目中之地位也。苏轼于铭文中写道:“魏公(王旦)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可见那永远生机勃勃、荫及子孙的槐树,既是家国兴旺之象征,又为美好品德之喻体,大槐之美,堪称嘉木,王祜植之,正其宜也。近年国人有提倡选举国树之说,槐树则是候选树种之一。
(一)、王氏族谱原叙
国有史、家有乘,其义一也。我王氏受姓,肇自晋公字子乔、盖周灵王太子也。轻天位而好吹笙,跨鹤缑岭,相传仙去,史记可考。后晋公始改姓王。其裔名剪,为秦大将。生子贲、贲生离、离子元与威。元公受封琅琊郡,我祖威公受封山西太原郡。故我族郡氏所由名也。其后人繁族盛,由太原而迁楚之麻城县,乡名孝感,坝居马侯。降及唐末宋初,又因兵乱,我祖元宝元章复迁于蜀北之果郡,即今南充,于府学正街居焉。元宝公覩此人稀土旷,遂插业于东焉,我祖元章亦插业于邑之南焉。我王氏之居南充,始矣,自时厥后、或负来田间、或食禄王国、瓜瓞绵延。幸大清顺治三年岁次丙戌九月九日,张逆献忠屠杀南充之时,年三十一矣,次弟得富、三弟得贵、四弟得义、同居城内,屠城之后,贼居都尉坝,历日二十四。斯时男女遭杀,亡者千不免一耳。痛弟三人,亦并亡焉。余时匿城濠死尸中免,待夜逃归江陵嘴,隐严穴中。老谱因失,独身以存,非赖祖功宗德。不能延此一脉于一线耳。厥后乱平,悲家乘于灰尽,详不得闻,思维再四,乃叙迁蜀始祖一编,以重不配于万世云耳。
——大清康熙十三年甲寅春二十世存祀孙王得冠撰
(二)、增修谱叙
族以系子孙之相联,谱以别子孙之不混。尊祖以敬宗也,我族老谱,以乱离而亡。几同杞宋之无征,幸天笃生我祖得冠,补叙受姓之原,详载受封之地。由郡迁楚,由楚迁蜀,注自元宝元章始,又于迁蜀始祖一脉,始终详注。次弟备载,叙至十九世加福公止。良思加福以后,今越十余世。倘不增修,将年益远而益疏,斯前无所考,后何以继。乃不辞劳瘁,详注增补。自二十世得冠公起,先后次第以备载。使后之览斯谱者,易观易考,并增补宗规四十条,谨遵谨守焉。
——民国十二年癸亥春三十代孙王心良撰叙
(三)、修宗谱叙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族之有谱、如木之有根、水有源也。读我王氏家乘,作谱者伤委乱亡,补谱者喜存梗概。当后生小子际年代云遥,而不加以增修,将亲疏莫别,尊卑恐混矣。幸我祖得冠,天留一人,脉存一线。既述受姓于晋公、复着受封于威祖,此明姓氏所自始也。由郡迁楚、由楚迁蜀,此明居处所由来也。然则宝章二公始迁于蜀,为王氏居蜀之始祖。礼也,第周道亲亲,而中庸则曰:亲亲之杀、以为不杀;其疏远者,则亲亲之道、必泛而无统;其应亲者、反不得与。故修谱以尊祖,必以始迁祖者为始,修谱以收族,必以始迁祖者之子孙为始。此修绩修宗谱法也,亦承先人志也。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新正人日裔孙修绩撰叙
(四)、修宗谱叙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有史,能征社会之变迁,君臣之勋绩;族之有谱,可知宗族之流源,子孙之繁衍也。幸我祖得冠,天留一人,脉存一线。既述受姓于晋公、复着受封于威祖,此明姓氏所自始也。由郡迁楚、由楚迁蜀,此明居处所由来也。前因我族之族谱遗失,现反复于互联网上查得我王氏于太原之详尽。现特补充于下:
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太原王氏追本溯源,皆为黄帝之后裔。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配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后裔皆有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昌意之子高阳,嗣祖父黄帝之位,是为帝颛顼。同颛顼裔孙瞽瞍生子名曰重华,是为帝舜。帝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禹践天子位,是为夏禹。夏禹名文命,其父鲧,鲧之父帝颛顼。故昌意为帝舜、夏禹之祖。
东周周灵王太子晋公之后裔,是为太原王氏。自黄帝至太子晋共四十二世,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其世系如下:
系姓始祖太子晋。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东周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本姓姬。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五五一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六九九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饮水思源,我祖德馨。
(五)、《三槐王氏宗谱—上梅支谱子杰公房谱》六修序
树高千丈,终有其根,宗亲万代,必有其源。人类有祖始有宗,有宗始有族,有族始有家。祖、宗、族、家,一脉流传,脉派相衍,方成一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亲情。明宗敬祖,发扬光大家族美德,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弘扬家族文化,凝聚宗族亲力,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是续谱之宗旨。
欣逢盛世、旺族修谱、敦睦追远。吾王氏当属东周周灵王被废太子王子乔(子晋、姬晋)之后裔。三槐王氏以王言为开基之祖【(唐朝末年的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令(子乔第五十八世)】。王言祖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其孙王祜知名于宋初,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公元960年,赵匡胤北总北征契丹归途中,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庆周恭帝为郑王,取得政权,即为天子位。国号曰宋,为宋太祖。后其弟光义继位,为宋太祖忠恕仁厚,享誉当时,世人均望其出任宰相。但祜公为人耿直,直言相谏,不容于朝迁,致出相事未果。祜公曾在自家庭院亲植槐树三株,以勉励子孙努力仕宦,位登三公。时人称之为三槐堂。
吾三槐王氏上梅支族谱创修于道光乙未(公元1825年);同治辛未(公元1871年)年复修,宣统辛亥(公元1911年)年三修,民国三十六(公元1947年)年四修,公元二000年完成五修。才使族谱安然传之于今。现距二000年续谱时间才十余年,今又六修族谱,其因是:
1、响应编修《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为凝聚王氏家族,提升族人士气,把吾上梅王氏支系尽快编入三槐王氏派系中,并溶入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作为中华第一大姓:约一亿人)。以始祖子晋第六十三世嗣明远公之孙正道、正诚、正忠、正信四大房成立上梅支谱研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研究会,制定章程,统一派行思想,统一始祖认识(以王言为三槐始祖),发展会员,编写家谱世系名录,发动寻亲联祖。
2、联祖寻亲。前五次修谱因交通、信息不畅,许多宗亲失联,无法认祖。这几年广为联系,使更多宗亲位于族谱中。但还有不少失联宗亲无法联系,现以四修和五修为基础,加上本次新增信息汇编成一体,不再用小房谱,使每个持有谱牒者能了解全部信息,便于寻亲联系。
3、统一派行辈份。木有本则枝茂,水有源则流长。为使族谱代代相传,后人考之有之,不受无考之苦,字辈不定,后人不知所从,随意命名,难免祖孙犯讳、叔侄混名,以至滥了辈分,有悖人伦,令世人说吾族无有家传,故此次修谱统一思想,统一辈份(新派行见后),各房不能各行其辈份。好在吾子杰房后裔都严格遵守。
4、坚持男女平等,女孩都是王家后人,上梅支谱研究会一致决定:本次把女孩一同入谱,吾良守后裔中有“秀姑守贞”入谱先例。这次有些房系没有认真登记落实,实为遗憾。
5、对本次续谱几点说明:
(1)本次续谱把卷首、世系名录、世系表合三为一,不分房谱,便于相互了解。
(2)本次续谱顺应时代潮流,改竖板为横板,加上标点符号,少用繁体字,便于后人查阅。
(3)对文化程度表述,继承前老谱描述,用现代博士生、研究生、大学生(本科生)、专科生、高中生,但初中生以下学历不记载。
(4)对外迁人表述,把外迁地放在后,便于查找。
(5)名、字、号表述,由于派行改变,有原辈名用名代,其他叫字或号。
(6)本次修谱存了电子版,便于今后第七次修谱。同时欢迎拷贝使用。
(7)宗谱,是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维系姓氏同宗一家的信使。故家族必备,且要世世接续,长续不断,以便久传。修续之要,在乎上追忆祖先,下嗣续子孙,上下相承,必有所本。本次续谱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查明我们源头,不至于是无根之叶、无源之水。
(8)本次修谱宣传不到位、走访不到位、信息调辑不全,再加上有些宗亲认识不到位,导致信息没增加或不详细,对后代有不负责任之感,吾深表遗憾!同时有不少名人宗亲没有登上人物刊,敬请原谅!
本次续谱恳蒙各宗亲成员辛勤上门走访、宣传、登记以及众人出资出力,历经几年,几经波折,终于面世,在此表示诚挚敬意!由于主编是临时受命,又是外行,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又没能上门拜访,从不会识谱到编谱,肯定有许多不妥之处,请予原谅。
——言公第三十四嗣孙王瑞毅(黄金洞:在益)撰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