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1621年(天命六年)努尔哈赤攻下辽阳城。1623年从赫图阿拉迁都辽阳,在城内设立八旗官厅,同时八旗驻防也有了固定区域。我家族先祖“从龙定居” ,从此便落脚在辽阳这块土地上,我家族族谱也是从这时开始记述。由于满洲(当时称为女真人)在发源地以打鱼、采药、狩猎为主,文字文化产生较晚,清初又多随主征战求生,对家族延续传承事件多以世代口传方式,至今只留下家谱和先祖画像。笔者童年时从祖母、伯父、父亲那里听到一些关于我家族历史中分散零碎琐事,结合查找历史资料,重新修订家谱,并对我家族姓氏起源、旗别及重要事件做予记述,弥补历史遗留的不足,也便于后人了解祭拜敬仰祖先时有备而查。历史不能重演,我们无法回到三百多年前的过去去追朔历史的细节及当时发生的一切,但值得我们家族庆幸的是先人保存下来这份珍贵的家谱。从这份家谱中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先人颠沛流离,也能看到前辈对祖先这一血脉的追崇和先人归根的夙愿。笔者以这份家谱为线索,规律性加以推理判断,概述延续过程情节,反映传承梗概,类似故事形式展现,给后人浏览。如有不确之处拜请先人在天之灵恕谅,也待后人理解。
伊乃发于2024年10月
辽阳洲(清)城北蓝旗伊尔根觉罗家族谱记
冰封蓄蕴长白山
池龙腾跃驾瑞雪
八旗驰骋布中原
血脉散洒遍山河
一代先人固疆土
今有安居乐业谋
后人不忘往昔事
牢记先祖丰功德
一、伊姓起源
原满洲人称为女真人,以部落群体居住生活,不注重姓氏,而以名区分。姓氏多来源居住地名称,因此一个居住地方都属同一姓氏。我祖伊尔根觉罗氏,满洲之望族也。原世居长白山苏子河畔穆溪(史料中穆溪音,今抚顺新宾木奇镇)地方。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穆溪部落首领阿尔塔什帅七个村部落人口投归并随从出征,后伊尔根觉罗氏家族编伍移居辽阳,分散定居于辽阳新城、东京陵、天河泡等地。伊尔根觉罗姓氏在清朝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汉化成单姓氏,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后汉人对满洲人的仇视加剧,改满姓较为常见。伊尔根哈拉(哈拉是满语姓的意思)有改姓氏为赵、伊、依、顾等单字姓。
二、关于辽阳洲蓝旗村伊尔根觉罗氏家族旗籍
清太祖努尔哈赤利用女真族原有的狩猎组织形式于万历43年创建八旗制度,八旗分为八种旗帜,分别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共八种。镶又称厢,是在整(又称正)色旗三边镶加红色边条,整红旗镶白色边条,形成四种镶边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以旗统一制,即以旗统兵的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成员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平时耕猎为民,战则披甲当兵。每个满族壮丁都有出征作战义务。八旗制度中每个固山(又称都统)设一个旗帜,由五个参领即二十五个牛录(左领)组成,兵力7500人(每个左领300人)。顺治时期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权,皇帝亲自控制厢黄、正黄、正白三旗,俗称上三旗,诸王贝勒统辖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俗称下五旗。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3年迁都辽阳,建东京城,满洲八旗官厅也建于此城。我先祖从新宾穆溪地方随阿尔塔什“从龙出征”在攻下辽阳后又先后参与辽南辽西战事。1664年(康熙三年)改原辽阳府所属的辽阳县为辽阳洲,属奉天府(今沈阳)管辖,实行旗民分治,按旗籍分八界管制,以辽阳东京城为中心,东南西北分别以整镶红、黄、白、蓝旗色驻防。在辽阳东京城西北、正北方向为镶蓝旗、正蓝旗籍。形成以蓝旗村、前蓝旗村为中心建有满洲正蓝旗驻防。太祖迁都盛京(沈阳)随从人员多是本族皇室及贴身亲王,界于辽阳、沈阳之间今灯塔境内定居满洲普通驻防官兵基本不涉及辗转搬迁之事。另据《辽阳满族姓氏起源调查》记载:伊尔根觉罗氏(现改汉姓伊、赵、佟)在灯塔乡的蓝旗、西马峰井泉和张台子天河泡有其后裔。综上所述:辽阳洲蓝旗村伊氏家族满姓伊尔根觉罗氏,旗籍为正蓝旗。
三、关于我家族“老祖先”传代家谱和先祖灵位牌录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同样缺少祖先文化传承的家族也是缺少灵魂的。百年来先祖给后人流传下来这笔精神财富,哪怕是几个字几个名字,在今天看来都是极其可贵的。笔者曾听父亲(伊玉刚)讲过,我们家族现流传下来的家谱历经多次续谱整理,即所谓的修家谱。修家谱是一件很庄重的家族活动,多在龙虎之年春节前后实施。
翻开我家族早期第一份家谱,因时代久远,宣纸边缘有碳化变黑迹象及折叠处断裂之状。在那个烽火弥漫的年代,一张16开的宣纸上记载着第一代始祖阿尔布到第三代祖先外郎阿。谱单大致于1720年祖先迁移蓝旗后形成的,立谱之初载记外郎阿的爷爷大玛法阿尔布(大玛法:始祖的意思),父亲倭太,大伯哲木克讷,弟弟常明,叔伯哥哥和硕色。此谱单一直延续至1760年又续填了第四代祖先依气那,弟弟依尔那、西尔那、雅尔那。叔伯哥哥五十五。第五代祖先费扬武{强杜},哥哥骚达儿、托火气、托克托火,亲叔伯哥哥西伦太、阿克敦、布库、索住和叔伯哥哥博尔忠武、多隆武。1805年左右在此谱单左上角记载六世祖双全的哥哥束伦太及其儿子灵官保迁出一个地方线索。整个谱单满文记录。
先祖灵位牌录俗称灵位谱,类似灵位牌,只是在一张平面纸上列上先人名字用于祭祀供养。与家谱大体相同,区别在于灵位谱记载当时已故先人,列入灵位谱的先人每代人一列,按兄长次第从左往右排序,但同代人“老祖先”由谁供养,借祖先之尊可以把已故供养人列在左侧,灵位谱列入的先人可以是本支脉血缘近的,随着向后延续,旁系血统不全列。另外灵位谱是祭祀时悬挂正对香火,而家谱在修谱时可以录记当时在世人(汉族用红字填写在世人),修谱后收于神匣。早期家谱记录人员较少,且多后补记,因此也代替灵位谱之用。
我家族第一份灵位谱约在1830年完成,由于悬挂外露时间较长,宣纸边缘有明显烟熏变黑痕迹,且上侧左右两端有悬挂产生磨损空洞。该灵位谱可能由六代祖先双全的弟弟亮全供养“老祖先”时组织完成,后亮全迁出蓝旗,“老祖先”转交给次小哥哥双全供养保管。这份灵位谱列录一世祖至第五代祖先,人数同第一代家谱,以满文记录。
第二份灵位谱约在1925年由第九代先人成泰供养“老祖先”并组织完成灵位牌录(后成泰搬出蓝旗到辽阳,老祖先转交给成安供养保管) 。是在第一份灵位谱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布质满文灵位谱,增列第六代祖先费扬武的四个儿子:双全、束伦太、汤武太、亮全。增列第七代祖先灵德和其哥哥德恒额、灵德亲叔伯哥哥灵官保。增列第八代祖先庆昌和其哥哥庆福、弟弟庆林,庆昌亲叔伯兄弟庆魁、庆禄、 庆丰。增列第九代先人成安和其亲叔伯哥哥成贵、成盛、成志。
大约在1825年(道光年间),我家族举行一次重大修谱活动。因受汉文化影响,为书写和户口注册方便,将满人名字改成汉文寓意的名字,从家谱第七代开始启用纯汉文意名,但还保留满族特色,如七代祖先依德、灵德、亮德、灵官保、灵官住等。而从第八代祖先开始按辈分排行,即所谓的字辈法。姓氏统一简写“伊”为伊尔根后人。谱续字辈为“庆、成、文、玉、乃、俊”,因第十代先人文玉(成盛之子)名字占用下一代“玉”字,故其后代忌上代同字将排行论字中的“玉”改为“恩”字。这次修订家谱可以说是改名统姓,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第二份谱单用汉文繁体毛笔书写,约完成于1885年左右,谱单从三世祖外郎阿起始,外郎阿的四个儿子中只有依气那这支留在蓝旗,自然谱树枝脉偏重于四世祖依气那、五代祖先费扬武、骚达儿、托克托火和六代祖先双全、多林太及之后裔。起初修谱至“成”字辈。后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又在该谱单上续填“文”字辈的第十代先人。
上述谱单过去用三层宣纸包裹放于神匣内,防止受潮、空气氧化和虫蛀,非在续谱时不打开。祭祀时将神匣取下放在供桌里侧。灵位谱悬挂在支架上接受香火供养,但后来族人不知用意,统统与家谱一样包裹起来,长期藏于神匣之中。
四、关于我家族“老祖先”的其他物件
东北地区满族家所谓的“老祖先”包括许多物件,除上述家谱灵位谱外还有神匣(内装披风、护佑方布等)、祭祀时专用支架、香碟、富足显贵之家还有祖先画像。
首先介绍一下“老祖先”的神匣子,神匣子的尺寸有讲究,里面装有黄布披风、护佑方布、屏风布等。黄布披风领收口处缀有两串铜钱,祭祀时放于神匣上,彰显祖先功名又表示祖先护佑后人。护佑黄布用于新生孩子出生时盖在小被子上一天,以示祖先对后人护佑。
我家族流传下来的“老祖先”还有一件重要组成就是祖先画像,画像有两副,一副为三世祖外郎阿(官职骁骑校)(相当于六品武官)和三世母祖刘氏合画像,另一副为外郎阿的弟弟常明。成画至今约二百六十年之久,以下是对三世祖先画像及后期临摹复制的描述:
关于祖先尊像事记
我先祖功德丰厚,以尊像彰显,广佑后世。其画像彩色多源矿物提纯,虽历经百年,色泽依鲜,不改如初。成画约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年久时长,卷画渐难开启,宣纸与彩漆隔裂。经笔者之堂弟乃春积极协筹,研究修补方案,终以临摹原画为佳。公元二零一六年由笔者及堂兄弟乃宽、乃顺、乃成、乃生、乃明、乃忠、乃春出资,寻民间知名画师仿摹画像,成后焕然一新,非专功者难察异别。另于画像外廓修饰边幅,加设卷轴,以便展挂。画像清晰栩栩,似先祖临于上座,令仰望瞻视者敬叹。
我族家谱及先祖画像在长达三百多年春秋中,陪伴我族先人经历无数风雨,护佑后人走过艰辛岁月。无论峰火硝烟年代还是朝代更迭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斗争,都给“老祖先”带来被损毁的风险;辛亥革命后,满人为了躲避汉人仇视,千方百计摆脱满洲人属性,自毁掉了“老祖先”。战火纷飞的年代,百姓自身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何况几张宣纸。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又是一次严重浩劫,“破四旧”老祖先是首选对象。本世纪六十年代,笔者祖母伊关氏(伊文巨夫人)见红卫兵在小红旗村挨家挨户搜翻“老祖先”,搜到当天集中烧毁。情急之下,祖母一路小跑赶回蓝旗家中,将“老祖先”整套物件藏于玉米攒子里盖好,躲过一劫。虽然祖母没有文化,但在她心中深知祖先遗留下来之不易和“老祖先”的尊贵,也正是“老祖先”能护佑后人信仰的精神支柱支撑祖母大半生独自培养七个儿女。后来“老祖先”由伯父伊玉林隐藏起来,非极特殊情况不敢请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母子俩都冒着被批斗之险尽力呵护收藏长达三十年之久。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都达到了空前的丰富,祖先文化逐步走出了家族的视野,随着伯父年纪增大(伯父只有三个女儿)“老祖先”需要向下传承,但没人收留保管,又是伯父伊玉林百般周折,最后落到蓝旗村后人伊乃顺(伊玉林的侄儿,由于当时“玉”字辈最小的伊玉财已故)为解除收藏“老祖先”占空间等不方便,伯父流着泪烧掉了灵位谱支架,其余部分保留至今。
灯塔地区满族人较为集中,有皇亲后裔,有清初达官之家,但据了解能完整保留下来家谱和祖先画像的寥寥无几。在此为我们家族“老祖先”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而辛勤付出的先人和前辈予以敬意!
2024年伊氏家族对家族家谱进行修订,由笔者参照流传下来的两份家谱和两份灵位谱结合历史资料以及笔者童年听闻长辈口传,由笔者起草《辽阳城北蓝旗村伊氏家族谱书》。谱单修订以原满文为准,对同辈人长次位置和原汉文版谱单进行校对,最后形成从第一代世祖阿尔布大玛法开始至“俊”字辈共十三代蓝旗村伊尔根觉罗氏完整家谱。形成至第十一代先人灵位祭拜谱。即列到“玉”字辈先人,玉增,玉秀,玉奇,玉田,玉章,玉宝,玉刚,玉财,恩祥,恩厚,恩远十一位先人。
此次修订家谱工作是蓝旗伊氏家族空前盛大家族活动,蓝旗伊氏家族各支脉广泛参与,出资出力;伊乃春为做好这次修谱工作多次拜请满文老师,对我族满文老家谱进行翻译,解决历史遗留疑惑。伊乃库之女伊俊宏(现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为此次修谱工作提供较大数额资金支持,2024年12月15日举办一场辽阳城北蓝旗,伊尔根觉罗氏家族大型祭拜祖先仪式。仪式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伊乃发、伊乃春、伊乃库、伊乃金组织联络,伊俊宏的资金支持,伊俊宏、伊致达联络修改印刷家谱。他们付出了许多精力、物力、人力,默默无闻地为这次祭拜祖先仪式做出自己贡献。为修订家谱和后续“老祖先”供养保障做出巨大贡献。
五、关于我家族起源和血脉延续历程
我们从哪里来,是何种缘让我们的血脉深深地扎根在这片热土,追溯祖先的脚步,走进公元1621年的时空隧道。
公元1621年从长白山苏子河畔穆溪的地方走出一支队伍,队伍的首领是部落长阿尔塔什。他们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出征攻打辽阳重镇,破城后辽河以东小城池也先后被攻破,辽阳地区战局稳定后,1623年努尔哈赤决定迁都辽阳建东京城。参战先祖及家眷也从漂泊不定的游离生活状态暂居驻守辽阳城南某地,边作战边生产边驻守。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辽阳县改制为辽阳洲属奉天(沈阳)府,实行旗民分治,旗籍分八界,东南西北以整镶红、黄、白、蓝旗色分方向驻守,以东京城为中心蓝旗为正北方向,即井泉、前蓝旗、蓝旗一带。从这次旗民分治令开始先后蓝旗籍旗人陆续向东京城北迁移。公元1703年我家族二世祖倭太(时年约30岁)和亲叔伯哥哥哲木克讷(时年约40岁)携家眷搬迁到今灯塔蓝旗村划分地,落脚蛤蜊河北岸,因蛤蜊河南岸已有其他蓝旗籍旗人先期迁入,故把后搬来的整蓝旗旗人叫后来的蓝旗人,后蓝旗村也就这样得名了,搬迁到蓝旗时三世祖外郎阿(时年10岁)弟弟常明(时年5岁)外郎阿叔伯哥哥和硕色(时年20岁),从那时起两代人开始定居在蓝旗(蛤蜊河北岸)。落脚后选定了住宅地和祖坟地,在蛤蜊河之间长约1.2公里河段的上游大曲弯处北200米建住宅(现红旗村铁路西侧宫家沟东),延河流向西第七曲弯处北100米设祖坟地(现电厂东南侧)。虽然没有达到九曲风水宝地,也占了七曲宝地,映示后人显贵。后到清中后期又在此向东北1.6公里处设新茔地,即现在生活区北侧。
公元1755年蓝旗伊氏家族已经延续到第五代,1710年前后三世祖外郎阿和弟弟常明先后披甲当兵,打仗亲兄弟,在弟弟的配合下加之外郎阿因恪尽其责、积年累功被提拔为骁骑校官职,按当时清朝官服管帽特征和祖先画像确定为六品武官,具体叙述如下:
我族三世祖外郎阿与三世母祖着冬补服合画像,补服为圆领对襟大褂,服色石青色,收腰,其袖口端平。三世祖补服黑色貂毛领,冬暖帽顶珠为透明砗磲,帽顶附有前后左右向各两颗共八颗配珠。三世母祖配戴冬暖帽,顶珠为铜饰,帽顶附有前后左右各一颗共四颗配珠,补服圆领外翻褶领,领口联有衣襟坠带。三世祖补服方形补子,补子底色为青色,绣有祥云、海水和岩石、太阳和彪图纹。太阳纹代表天子,象征权利中心,彪头和眼神望着太阳,代表对帝王的尊敬和臣服,也寓意指日高升。云纹、海纹和湖石纹代表天空、海洋和陆地是皇权所及范围,海水江崖象征江山一统万世开平国土永固之意。三世母祖随夫等级,补服补子图案与三世祖补服补子图纹种类相同,补子底色为朱红色。
另一幅祖先画像为三世祖弟弟,从其所戴帽子可知,弟弟常明为兵。
清朝对官服使用非常严肃,不能自行更改补服图饰。从祖先流传下来的画像中所描述的补服及冬暖帽显示的信息真实可靠。我族三世祖外郎阿官职骁骑校,为六品武官。
公元1742年乾隆七年,清朝廷决定向拉林(今黑龙江五常西北部)、阿勒楚喀(今黑龙江阿城)一带移驻满洲八旗1000余户屯垦耕种,每户给房屋3间,地3顷,按旗分八个区。我家族三世祖外郎阿的亲叔伯哥哥和硕色(时年60岁)应招携儿子孙五十五、博尔忠武、多隆武离开蓝旗奔往上述,具体不详。因这一支的迁出,原来人们印象中的哥仨(外郎阿和常明及和硕色)(由于外郎阿的名望很引当时人注目,都知哥仨)只剩下三世祖外郎阿和常明。外郎阿的大儿子即四世祖依气那披甲当兵十余年,虽名为兵,但属于国家正规部队,军饷养家室尚有盈余,和硕色一家的搬出也让他深感到事态动荡无常,开始注重家谱修订之事,为60余岁的父亲和母亲留画像(相当于今天的照相)因叔叔常明协助父亲做了很多工作,又没有后人,靠借外郎阿之力生活余年,故也给叔叔常明留了一幅画像,两幅画像成画时间1753年。
公元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蓝旗伊氏家族发生一次重大迁移事件:
经清廷批准,从吉林、盛京两地移驻闲散旗丁(未当兵的)2000多户,另有京城旗丁1000余户,热河旗丁100余户等共计4000户到双城堡(今黑龙江双城市)分荒试垦。同时从十九世纪初开始,随着清廷废除“愈关之禁”翼鲁豫诸省汉民蜂拥东来到辽阳地区开荒,原来人稀地广的状态已不存在,且当时因大面积毁林辟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辽阳太子河及其支流(含蛤蜊河)曾多次发生较大规模水灾和旱灾,又因为此时期伊氏家族人口剧增,原有土地不能满足现有生存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我家族多支成员借着这次政策走进搬迁之列。当时双城堡是左领衙门所在地,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等同辽阳,固有“南有辽阳,北有双城”之说。那里土地肥沃,可垦荒地旷阔,朝廷提前已准备好农具耕牛等项,在双城堡南侧设蓝旗籍旗人居住地。虽然迁移带有颠破流离之苦,惜别故土之意。但为了生存选择适者是人类的本性,遗憾的是这一批移驻族人不知后来修订家谱中改名统姓之事,至今难以互相查找。
这次迁移后我家族蓝旗成员只剩下依气那的大儿子骚达儿、三儿子托克托火的后代撮合太、小儿子费扬武、依尔那的儿子西伦太四支血脉。辛亥革命前后,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浪潮汹涌,随着大清王朝的破灭,社会环境更加动荡,蓝旗家族又有一次向外搬迁行动。据笔者伯父(伊玉林)说过:在辽宁开原和辽阳县河栏镇二火烙沟有我们家族近支。还有辽阳城里有一支,可能是庆林的后裔,庆林当时为兵,为七代祖先灵德小儿子,“老祖先”在其家供养并做了大量修谱工作,因当兵做事需要搬到辽阳城里,与此同时“老祖先”转交给二哥庆昌供养。七十年代庆林的后人来蓝旗想请走“老祖先”被笔者伯父拒绝。还有庆福的后代搬到北边外(当时人对黑龙江称呼),这支后人七十年代来询问家谱排辈之事,并拜见健在长辈伊关氏(伊文巨夫人)。综上所述事件人物均为辛亥革命至土地革命间迁出蓝旗的各支血脉,虽然均在“改名统姓”之后,但辛亥革命后,改满姓回避满洲属性免遭汉人仇视,还有一代代新人的出现,追祖归宗意识逐渐淡泊,慢慢也失联了。
从1703年我族二世祖倭太和哥哥哲木克讷携家眷迁移到蓝旗蛤蜊河子北岸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二百二十年间,家族人丁较兴旺,集居一处,院落占地约十余亩,房屋二十余间,外称“伊家大院”。门前一颗百年大榆树,外径近两米,夜晚月光反映,光芒于室。在辽阳城放眼北望,可见其树,故有“大树伊家”之称。后战争复起,被迫伐掉,锯一天方毕,断口处流红色汁液,树根盘踞大院地下各处。土地改革以后,伊家大院被割分,家族成员另居新处,后“伊家大院”独剩两处房宅。公元二零一六年此大院所在行政村整体动迁,“伊家大院”只存遗址。虽然如此,伊氏家族光辉永存,先祖功德永在。
六、关于我家族祭祖活动一些习俗
满族人受萨满教祀仪式影响,向来重视祭祖祭祀活动,以求祖先保佑,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十分讲究。主祭人在除夕下午将灵位谱取出挂在供桌里侧,同时挂上祖先画像,设供桌、香碟、备蜡烛鞑子香,在西墙神匣架上处贴“祖德宗功”横批对子,并在支架外侧端贴黄色挂笺。供品主食有馒头,糕饼,供菜必有鲫鱼,供果必有红枣、柿子和板栗。黑猪头一个,米酒三杯,鞑子香三捆或三根点燃卧放于香碟中,红蜡烛两盏。披风放置于神匣上,双人祖先画像于供桌右方向面南背北,单人祖先画像于供桌偏左处面东背西。过年初一族人分男女批次由族长主持行三跪九叩首大礼。以示对祖先尊重和祈求祖宗的护佑。家谱谱单需要填写应在除夕前,填完放于神匣内,取谱单下笔之前必须烧香礼拜。
按我家族不成文规定:“老祖先”一般由同辈中年纪最小儿子且有下一代男丁供养保管。老祖先祖坟在蓝旗,魂不离故里,不能随供养人迁移。如有离开蓝旗的,应将“老祖先”移交给次小同辈人。
七、伊氏后代人才辈出
蓝旗伊尔根觉罗氏的祖辈先人为清朝创建统一发展做出了贡献,涌现出如外郎阿一代知名人物,为后世增容显耀。长江后浪推前浪,伊氏后代不负祖先厚望,奋发进取,一代代新人承接祖先荣耀,为伊氏家族争光添彩。从建国初期1951年的东北工学院大学生伊乃斌(已故)到伊俊奎之女伊春华,我家族先后出现十八位大学生:伊乃斌已故、伊乃成、伊乃发、伊乃忠、伊俊宏(女)、伊俊海、伊俊俏女、伊俊震、伊俊博、伊倡言、伊俊哲、伊俊杰、伊俊铭、伊淳楠.伊玉慧(女)、伊晓娇(女)、伊致达、伊春华(女)等。伊氏后人文韬武略,人才辈出;
伊乃斌,1935年出生,2022年去世,1951年考入东北工学院导弹工程专业,大学学历,通晓俄英法日四国语言,毕业后在包头保密单位工作,曾得到中央领导会见,为我国导弹事业做出贡献。
伊乃成,1982年毕业分配到盘锦监狱担任干警,在公安战线不负家乡父老众望,勤奋工作,努力进取,2018年提升为四级高级警长,2021年警衔再次提升为三级高级警长。2023年退休享受副处级干部待遇,退休后热衷于中华传统文化,关注家族家乡建设,多次为修订家谱工作捐资捐款。
伊乃发,1989年以文武双优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合肥炮兵学院,现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大学。军事指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部队工作十二年,转业后在灯塔市政府部门工作。童年深得祖母宠爱,常在祖母身边听家族故事,记忆力超强,为2024年修订家谱工作做出贡献。
伊俊宏,伊乃库之女,1975年1月生人,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并于2022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理事、广东省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理事、深圳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理事、深圳中华职教社理事、深圳第一职教集团理事、深圳市包装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龙岗区党代表、广东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五团政治处干事,少校军衔。伊俊宏曾经是一名中长跑运动健儿,更是事业征途的健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群英荟萃中独占鳌头,引人瞩目,这不仅是伊俊宏的光荣,更是伊氏家族的荣耀。
伊俊震,伊乃生之子,2012年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5年获得沈阳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院获得博士研究生学位,现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任教。
伊俊杰,伊乃顺之子,2011年毕业于辽宁省警察学院,后考入灯塔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现任指挥中心警务技术科,二级技术主管,三级警督警衔,工作中成绩突出,业务精湛,先后获得个人三等功一次,嘉奖三次,多次被评为政府机关优秀公务员。
伊俊海,伊乃仁之子。辽宁师范大学毕业,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辽宁申扬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副书记,专职律师。
伊俊博,伊乃春之子。现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
伊玉慧,伊明德之女。现就读辽宁大学。
伊致达,伊俊林之子。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毕业,现任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团委书记,2023年受共青团中央表彰,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伊春华,伊俊奎之女。现就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