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诛九族”究竟诛的哪九族?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龙颜大怒,一声令下“诛九族”,刹那间,无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这看似戏剧化的情节,在古代却真实地发生过,它如同一把冰冷的利刃,悬在每一个家族的头顶,让人不寒而栗。那么,这令人闻风丧胆的“诛九族”,究竟诛的是哪九族呢?

起源:从“夷三族”到“诛九族”的演变

“诛九族”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它有着一段残酷的演变历史。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推行“夷三族”之法。所谓“夷三族”,就是将罪犯的父族、母族和妻族全部诛杀。这一刑罚的出台,是秦国为了强化统治、震慑犯罪而采取的极端手段。在那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严刑峻法成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不断集中,统治者对权力的掌控欲也越来越强。为了彻底消除潜在的威胁,防止罪犯的家族成员复仇或继续兴风作浪,“诛九族”的刑罚应运而生。它就像是一张巨大的血色罗网,将罪犯的家族紧紧笼罩,一旦被网住,便难逃灭顶之灾。

纵向九族

在“诛九族”的两种常见说法中,纵向九族是以罪犯本人为基准,上溯四代、下延四代,共九代血亲。这九代人分别是:高祖(父亲的祖父)、曾祖(父亲的父亲)、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孙子的孙子)。

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从高祖开始,历经数代繁衍,子孙满堂。然而,一旦家族中有人犯下重罪,触怒了皇帝,那么从高祖到玄孙的这九代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无论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都难以逃脱被诛杀的命运。这种刑罚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仅剥夺了罪犯本人的生命,还斩断了家族的血脉传承,让整个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

横向九族

横向九族则包括父族、母族、妻族的全部亲属,范围更为广泛。具体来说,父族有四:己之同族(父母、兄弟、男儿)、姑母及其子(姑表姊妹/兄弟)、姊妹及其子(甥女/甥男)、女儿及其子(孙女/孙男);母族有三:母之父族(姥爷一家)、母之母族(姥姥的娘家)、从母及其子(姨母及其子女);妻族有二: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这种划分方式,将罪犯的家族社会关系全面覆盖,无论是直系亲属还是旁系亲属,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妻系,都难以逃脱被牵连的命运。它体现了统治者对家族共同体的彻底摧毁,不给罪犯留下任何复仇或复兴的希望。

以明朝方孝孺案为例。方孝孺是明朝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他因拒绝为燕王朱棣写即位诏书,触怒了朱棣。朱棣一怒之下,下令诛方孝孺“十族”(九族+门生)。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方孝孺的父族、母族、妻族以及他的门生弟子,共873人被杀,流放者数以千计。一时间,方家上下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方孝孺本人也被处以磔刑(肢解),他的家族在历史上彻底消失。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诛九族”刑罚的残酷性和统治者的冷酷无情。

“诛九族”这一残酷刑罚的背后,隐藏着皇权统治的极端逻辑。在古代,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一旦家族中有人犯下重罪,尤其是谋反等威胁皇权的大罪,统治者担心其他家族成员会为了复仇或继续实现家族的野心而兴风作浪。因此,为了彻底消除潜在的威胁,维护皇权的稳定和统治秩序,统治者不惜采取“诛九族”这样的极端手段,将罪犯的家族连根拔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诛九族”这样的残酷刑罚早已被历史淘汰。在现代社会,我们倡导法治精神,实行罪刑相适应原则,即一个人的罪行应该与其所受到的刑罚相适应,不能牵连无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权利和责任,不能因为家族中其他成员的罪行而受到惩罚。

锦秋文谱家谱馆发布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