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王氏族谱序
我族是否有谱,无从知晓,也许有谱,随着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变迁而遗失,至今无法考证,如今本氏族人丁发展昌茂,族人众多。只因无谱而使支派难分,辈份紊乱,亲疏不明,更是造成对面不知亲,形同陌路人的局面。所以,新定家谱是我族刻不容缓的大事。为此,应族中热心之辈的强烈要求,于公元二〇二〇【庚子】年初春,应邀本族中众亲商议,特与本族中有名望的王兴成、王发文、王斌、王国兴等几位兄弟的多次探讨商议新修家谱之事作出了重大的决定。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一定要把家谱修好的信心和决心。
由于本族没有旧谱和文献资料考证,无从得知本族是从何时何地,因何原因迁往如今黔(贵州)西北一带,主要分布于现在的黔西县所管辖的红林乡、金坡乡及大方县百纳乡(今又划归为普底乡百里杜鹃辖管区),及其黔西县洪水乡,还有一支分布于清镇市流场乡。鉴于我族分布疏散,及其信息难拢之急,以及族人难认之苦,为使后孙晚辈们有个举目不识亲、路遇不辩辈的尴尬局面。特修本族谱一份,让晚辈后孙们知晓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的一项美德,也是家族中代代相传的光荣使命。
因我王氏一族未曾能追到祖先具体溯源和谱籍,经查史料及听从老一辈口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历史性的大迁徙,由于当时江西是人口最为密集的省份,自然也就满足迁徙条件。第一次是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时,主要是官兵百姓同迁,迁徙目标主要是湖广和云贵地区。第二次是在明朝中期,这次则是强制性的迁徙,主要迁徙目标是云贵高原地区,第三次是在清代初期,第四次迁徙是在近代抗战时期。綜合以上史上四次大迁徙的原因分析,加上从老一辈的叙述口中得知,我先祖是一人从江西吉安府(具体小地名未曾知晓)被迫迁往贵州,先是到了贵州毕节海子街居住,而后又不知为何原因。又从毕节海子街移居今黔西县长堰蔡家龙潭一带居住。
根据以上综合参考加以分析,我族先祖应该是史上第二次大迁徙由江西迁到贵州的,但由于没有谱籍记载,无从得知我族先祖来到贵州毕节海子街以及在蔡家龙潭一带的居住史和发展概况(本王氏族中有谁知晓的尽请告知,以便录入)。
如今得知者,只知我王氏本族由江西迁徙入贵州毕节海子街后的老起祖,但又未知是其何子或其何孙所分三支(也即是现在的三房,无谱籍无从考证)。幸可知三支(即三房)的先祖,一支(大房)先祖(起祖)名王老宝(没进过学堂,名为小名,祖坟在平寨剑竹坝石山坡)。二支(二房)先祖(起祖)王老帽(小名,祖坟在平寨樊家麻窝)。三支(三房)先祖(起祖)王老桥(小名,祖坟未知,族亲中有知者告知,以便录入)。
我王氏一族从知其支派(房序)以来,经历了世上几百年的生息繁衍,已发展成了几百人的一个宗系大族,由于对本族了解的人相继去世,现存的晚辈对于家族的兴衰和发展了解甚微,所以此次新修整理的家谱无疑会存在很多问题,望家族后人要尽量深入调查,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本次新修整理家谱的过程中,得到王子成“王发文、王兴成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由衷感谢。
在此特别感谢老一辈王子成老人家为本家谱提供了所有家族的变迁资料,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都是一辈一辈的口传,其中肯定还有一些遗传和漏述的地方,不过也很感谢他老人家能为本族谱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家族资料了,王子成老前辈现年已九十七岁高龄了,有他老前辈的健在才有我族谱的诞生,再次祝王子成老前辈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庚子年孟春(公元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六日星期日)
王氏族谱字辈
(字辈共二十个字)
中友方オ华
景智为理朝
建军春书亮
爱义琪诗焕
注:因一至四世均无学名考证,所以字辈从第五世开始排列启用,即(中)字辈,第六世为(友)字辈,以此类推,以后起名均以字辈为准。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