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特色。
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为弘扬家风,继承家训;传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故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
儒家倡导,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可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
考我普氏在华夏姓氏中渊源流聚。祖籍系南京应天府竹子巷人氏,明洪武年间(1381)奉朝旨率部出征云南,因与安司友善情厚,共随与明元帝南征。安司功高,朝封怀远将军,世袭知州府。始祖分封营长至普立管民,世袭七庄之禄。时人丁兴旺,家声应振,曾出仙人仙马,威名远扬。后因逆细反主遭难,各奔一方。其中,贵州盘州部分;贵州威宁部分及其他各部。
普氏家族河北邯郸支系,祖籍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西止步长村,现住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马头镇后台村。有谱可记为六代。
序言
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木有根本,水有源头,溯本思源。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家谱之修,上以敬祖宗,下以聚族心。
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若再不修谱,则若年后,后辈人虽一本之亲,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实乃我辈失责,愧对上下。
祖宗,是子孙的根本;子孙,是祖宗的枝叶。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乃人类的天性使然。修编家谱旨在“明渊源、别亲疏”,追溯本族人的繁衍变迁,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感念祖先功德,激励后世子孙“寻根留本、承前启后、凝聚血亲、教化子孙”之目的。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修谱激励李姓子孙读书立身,修身齐家,厚德勤业,以告慰列祖列宗。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万里江河,源起何处?一个人无论漂泊天涯海角,永远不会忘记家乡和养育他的亲人。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修谱是后辈人对祖先的感恩和敬仰,一本厚重的家谱是族人归属的“身份证”。同时,家谱也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教科书,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全体族人要尽力发挥家谱教育子孙的作用。
值此《李氏家谱》付梓之际,寄意我支李氏族人,勠力同心,竭忠尽智,以振兴家族、奉献社会为己任,在各自供职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建功立业,以上慰列祖,下启子孙。
承蒙众族人推举,我等有幸参与此次家谱修编。谨献此言,是以为序。
家谱保管条例
一、家谱应该放在定制的谱盒中,不得随意借给外姓人阅看,不得污损,不准出售,不准交换,不准转让,不准随意传阅,以保护家谱的私密性。
二、逢重要祭祀节日,存谱人应率族人焚香请谱,行礼祭拜,以示对祖宗和宗族的敬重与追思。
三、凡建有宗祠处,应保存一部家谱以供族人瞻仰祭拜,但须指定专人妥善保管,不得随便任人翻阅,以防丢失损坏。
四、各支派存谱人平时应按照各支世系传承,认真详细记录家庭生老迁徙、承祧出嗣等人丁更替信息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以备续修家谱时载入谱牒。
五、存谱人如有存贮不谨,虫蚀鼠伤或遗失,作不孝记处。
六、族人检阅谱容,在检阅前必须点烛焚香,沐手敬读。初一、十五等重大祭祀节日,当焚香告祖,以照诚谨。此规定望族人相互监督,共同遵守,以保家谱万世流传。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