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玉献:历史经不起拿来玩笑



唐朝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矣。”

古人尚知以史为鉴:以明其言行。而观今人行为,伪造史事,假立事实,愚弄世人,荼毒文化。尚不知廉耻省悟,实可悲可憎。

因好游,常于闲暇赏玩庙宇,古渡,碑亭,遗墟。每每驻足名胜,不禁浮想联翩,好像遥见古人音容笑貌,挥洒山河之间。然而也曾见世庸之流,假充文豪书,伪造史事遗迹,谬论乱史,误导世人,混乱文史。

山东阳谷县城内,有一座狮子楼,十分有名,说是宋朝阳谷财主西门庆所建,后来因武松为兄报仇,于此楼斗杀西门大官人,自此闻名天下。我听后十分诧异,这不是名小说《水浒传》的故事嘛。本来水浒是名人据宋史徽宗年,山东宋江三十六人造反的演义故事,怎么成了真人真事了,而且把狮子楼当成了证明历史。

故查了一下阳谷城由来:《阳谷县志》:谷山(非今阳谷旧城中心之谷山),又名谷城山,位于今平阴县洪范池境内,是上古时期伏羲氏、神农氏教民种谷之地。《括地志》载:“谷城山神农氏种五谷于此,故名谷城山。”谷城也称神农城,《元和郡县志》载:“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所。”古时以山南、水北为阳,原阳谷处在谷城山的南面,由聚落发展成为亭、邑时,便命名为阳谷。今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村东有阳谷邑遗址。

阳谷,春秋时属齐国,秦、汉以后属谷城县,北齐时省谷城县并入东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原东阿县新置阳谷县,便取阳谷亭为县名。阳谷作为县名始于隋代,《元和郡县志》、《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书皆有记载,阳谷县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阳谷邑由于地理实体的变化和历史行政区划的更换,明代改名为阳谷店,清代已讹为王古店。

关于阳谷县名的来历旧县志中另有二说:一说取宓城之阳,系孔广海说。此说认为阳谷境内有一座古城,是伏羲居住的地方。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载:“阳谷有宓城,相传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伏羲在此教民“观日阳、种五谷”,阳谷因而得名。

一说谓今阳谷县城中心高阜为谷山,县衙坐落在高阜的西南方城垣的坤离之间,即“谷山之阳”,阳谷因而得名。可是,阳谷一名早见于春秋时代,建县始于隋代,县治所在建县时并不在此。《宋史》明文记载“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迁孟店(现址)。”先此已有阳谷地名和阳谷县名,此说未免牵强。

今地上建阳谷县城为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狮子楼据说建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也就是建县三十年后。狮子楼本是县中祭祀圣贤神坁的地方:因为宋仁宗景祐三年曾发过一道诏书:…又屋宇非邸店,楼阁临街市之处,勿得为四铺作闹斗八。…而观之狮子楼,飞檐斗拱,角兽挂铃,乃明朝社庙稷堂之形,一个县城的小财主,敢取皇圣殿堂之样,做为私家酒店。这在古代是谋逆之罪。今人却为常谈,岂不可笑之极,错把阿蒙当阿豪,恐怕只有今人干得出这颠倒黑白吧。

出了阳谷城,东行数十里,一座现代仿古建筑群出现在一片碧野中,高大巍峨的门楼,高悬金匾,上书镏金大字蚩尤陵

蚩尤乃中华民族三源祖之一,与炎帝,黄帝同尊人文三祖。乃是东夷诸部首领,山东阳谷蚩尤陵位于本县十五园皇姑冢村西北。是央视台总美工钱运选规划设计,蚩尤冢碑由贵州原省长,苗学会长王朝文题纂。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会副会长段宝林撰文考誌铭。碑记祭文:

蚩尤冢碑记

山东阳谷,东夷之都。城垣环列,光耀远古。伟哉蚩尤,九黎之君,威振华夏,文明先进。首创农耕,牛犁水利。年丰岁熟,金谷满地。食肉者不知其美兮,哂之为“食沙石子”。蚩尤明于天道,守察日月星辰之运行,上观气象,掌执风雨迷雾及阴晴。编订历法,定播种收获之时序,百业兴旺,开肥沃东土而定居。天地人和,法制严明,各得其所。东夷之民,金石齐奏,丝竹谐鸣,龙飞凤舞,欢乐芦笙。杯盘高足,酒香醉人。手工精巧,土陶纺轮。冶铜为兵,戈弩剑戟,铜头铁额,所向披靡。披牛甲上阵,好似“四目六足”,扬尖角 人,观如“人身牛蹄”。与轩辕斗兮,九战而九胜。驰骋四方兮,中原威震。轩辕退守泰山,祈祷求救于上天,得九天玄女之兵书,知克敌制胜之妙法。黄帝联军大和合兮,终转败为胜。涿鹿之野总决战兮,使九黎不敌。蚩尤殉难兮,山崩地裂。殷殷盐池兮,染红鲜血。九黎乃分化为三,南曰三苗,西北归羌,余部留于中原,融入轩辕为将。蚩尤为黄帝兵主战神,雄伟煌煌。黄帝绘蚩尤画像,安定四方。虽史笔昏曲,指王为寇,而盛德不泯,义存祀典。秦皇汉祖祭祀蚩尤,礼节惟恐不周,征战胜利之所系,仰赖战神兵主之祺。蚩尤本阚姓兮,精魂归于阚乡。葬七尺之高岗兮,乃万民敬奉之祖神。冢上绛旗高扬兮,碧空霞飞云腾。冢土崇隆终不减兮,数千年而常青。巍巍乎中华三祖,炎帝黄帝蚩尤,炎帝乃黄帝之兄,蚩尤为炎帝之后。功业万代兮,道贯古今,亿万中华之子,均为三祖苗裔。万姓一家兮,竞争融合,同根同脉兮,和而有异。协和万邦兮,龙腾虎跃,中华文明兮,多元一体。今之阳谷兮,众志成城。高瞻远瞩兮,执政为民。探寻古史,拨乱反正。修整古冢兮,立碑以记伟绩。当今河清海平,改革开放创新,政通人和,直奔小康。龙凤和鸣共舞,神州百花齐放。弘扬中华悠久文化,承续三祖仁德之馨。自强不息兮,风正气清。千秋万代兮,日日维新。五四海兮,天下归心。值功成盛典之期,应主事者之殷嘱,用特为文记之云尔。

现在蚩尤陵已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遗址。

在我印象中,蚩尤陵一直在寿张镇(古寿张县)城东南里许,今台前县东关尤坊里村北,五几年还有筑土台,上有古柏松树,后来修建台前县护城堤时,尽取台土而消失,但古籍史典皆记为寿张县东南地。据《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秦汉之际,居民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战败于轩辕后,逃淮岱冀兖之地。史料所载的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兖,古指兖州,即今兖州市),说明蚩尤被炎黄打败后的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已缩小到泰山、兖州、汶上、东平、巨野一带。《史记》二十八卷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山东汶上县,阚乡,今汶上南旺镇)。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人员在皇姑冢周围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

据当年参与考古挖掘的专家介绍,该城为长椭圆形,呈东北——西南方向,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15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墙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浅处约1.9米,最深处约2.3米。因为历史上黄河曾数次决口,这座古城才被埋在地下。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史证资料,专家认为,该龙山文化古城址就是《皇览》中提到的“阚乡城”。而皇姑冢就坐落在这座古城的中心,它是一个高约4.5米、占地面积约8500平方米的大土丘,上面覆盖着苍郁的草木。

1973年山东省开展文物普查时,在皇姑冢下发掘出了大量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1992年6月,皇姑冢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古城建成年代和皇姑冢成冢时间都在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交汇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蚩尤生活的年代。

地理方位、成冢年代、墓冢规格等诸多方面,几乎天衣无缝地印证了阳谷县十五里园镇的“皇姑冢”就是《皇览》中所说的“寿张县阚乡城中”之“蚩尤冢”这一论断。

被专家认定是蚩尤首级冢的这个土丘,周围的百姓此前都称它为“皇姑冢”,而实际情况是,里面并未葬有皇姑。个中又有怎样的曲折故事呢?

在叶街村的村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相传,隋唐之际,此处原是一片森林,人烟稀少。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遇疾,途经此处,被一少妇营救,并认其幼女为义女。后李世民称帝,欲接少妇母女进京,幼女却已病故,遂以皇姑之仪厚葬于此,人称皇姑冢。”

“皇姑冢内埋皇姑的说法,纯属误传。”专家表示,这毕竟是传说,没有真凭实据,他们查遍了《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找到能印证该说法的记载。更何况,考古发掘已经证实皇姑冢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墓冢,而这个年代要比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早很多。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个传说是后人牵强附会之作,并不可信。

但我查证《寿张县志》:文曰:蚩尤冢,人称蚩尤坟,位于寿张县东南三里尤坊村北

但据〈寿张县志〉文:唐太宗虽没到过山东寿张,唐高宗祭泰山却到过寿张,访贤百忍堂,同行的是百济扶余王慈。

在河北兴隆与遵化交界的罗文峪村,有一残破的城墙坐落在山口两边的梁上,这里因抗战初,国民革命军29军在这里与日军激战三天三夜,伤毙日军3000多而闻名,这里就是明朝关隘之一罗文峪

据《四镇三关志》记载:“罗文峪关,明洪武间(1368—1398年)建。” 相传,隋朝在这里初建关寨时,曾由一位叫罗文的武将镇守,后来此关就用罗文来命名。罗文峪关口狭窄,易守难攻,建有周长逾2里的方形关城。西侧陡直,东侧虽相对平缓,但筑有南北环状城墙,形成双重护卫之态,是有名的长城主城墙和支墙形成的套城。

罗文裕关下辖四寨一营,为秋科峪寨、甘查峪寨、猫儿峪寨、山寨峪寨和罗文裕营,而遵化城旧为罗文谷营,可见此关之重要。

但查证隋唐志史,唯能考隋朝时,有隋朝监门将军罗荣之子罗艺曾割据涿郡,自称幽州总管,唐时降属,封燕郡王,武德八年,调任泾州,(公元625年)为天节将军。因此隋将罗文应是罗艺,但罗艺字彦超,此处应为历史误传。

然查明帝〈实录):可确,这一段长城是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派中军门谭纶重修蓟镇长城,在明早期残破的长城基础上加砖修复,并增修砖质碉楼五十座,后又多次增修碉楼,城墙。

而在明《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三十一》正统二年六月丙戌:敕行在刑部尚书魏源曰:得奏将临边地方,东自尖山墩起,西抵崖头墩止,分作八处:分委头目率马步官军巡哨守备,既己处置得宜。仍令副总兵罗文,参将陈斌严督官军守,遇警则左右应援合兵剿杀,特谕尔知之。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五十七》正统四年秋七月:上命行在六科十二道,廉在京诸不法事监察御史周溧,具得镇远候顾兴袓,武安候郑能,广宁候刘安,都督李通,毛翔,罗文及指挥刘法贵等,受赂纵军,诸事交章劾表请治其罪,上念候伯都督重臣,特宥之令行在在锦衣卫,逮都指挥以下鞠问此狱,具亦宥焉。

可知明将罗文守巡此关,正统二年为副总总,正统四年已升为总督。

故到了崇祯年,方有罗文峪之称。而先时应为罗门峪。

《崇祯长编》卷三十;

三年正月二十五曰乙巳:大清以永平所获之半给口外诸部,调束不的等三十六家进桃林口,阿晕台吉并夹道各家进董家口,赶兔,秃拉光,阿李台,吉捨刺兔等进罗文峪,俱约以次日齐入,总兵官扬国栋密探以闻。

次曰丙午,束不得等三十六家果从冷水关进口,营于蓟州城南八里神仙嶺,约二千骑。

可见历史错乱时间,而从人物上错位,把隋唐罗门峪的名字改为明正统年罗门峪总督罗文记在了古人身上。这罗文硲名应是崇祯前的嘉靖年方才改的。

真是好笑:


时代东风尽榆钱,沽名钓得历史残。

使出三生拔山气,秃笔能使曰月变。

国玉献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