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于我们公众号上轻舞的一则捐谱招募雅文,悄然间触动了杨晓山先生温厚的心弦。他慷慨解囊,特地将珍藏的《崇明杨氏家乘·南通川港杨氏家乘支谱》(四知堂)之电子版瑰宝,无私地捐赠于我馆。此举犹如古木逢春,为家族文化的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馆在欣喜之余,迅即行动,如同珍视明珠般地将这份厚重的礼物细心珍藏。而为了表达对杨晓山先生高风亮节的深深敬意,我们精心准备了收藏证书,它不仅是一纸凭证,更是对先生善举的崇高颂扬,承载着我们对文化传承者的无限感激与敬仰。
《杨氏家乘支谱》风采
杨氏支谱序
族兴建谱,盛世续谱,达理寻根,古今亦然。家谱是中华文明之结晶。中国家谱已与正史、方志同属中华历史的传统文化,被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它是人类血缘关系的记录,它记载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运用家谱把家族的古往今来理清楚。溯祖先之本源,序宗族之脉络,不致悖祖乱宗。家谱为宗族先贤立传,把族人的嘉言、孝行、善举记录下来,形成本族有价值的文化体系,确立本族的治家、做人、育人观,使后辈子孙们及血缘群体分享这些光荣,受到教益和启迪,进而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宗亲向心力。一部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线的家谱,是族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修身、齐家、睦族、爱国的好教材。它是史册,记载光辉;它是家教,正己育人;它是风景,掬其芬芳。
追溯我南通川港杨氏根脉,来源于宋室南渡(一一二七年)的廷玉公,字怀璞,句容人士,勅封万户侯。避金乱徙至淮东之崇明镇道安乡平等里予家符,即隶崇明县之西沙。廷玉公系迁崇始祖。历经数百年沧桑风雨,繁衍生息,传至第十六世新素公由崇明北迁至南通川港镇立足,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三代了。
有姓必有宗,有宗必有谱。我杨氏原有家谱因迁移、因战乱、因浩劫等原因都无从寻找。二〇〇八年经吾父倡议,武叔和继元兄等积极协助,书成简稿,无奈时间仓促,只记录了鹤龄公支五代宗亲的简况。离究本溯源、认祖归宗的宗旨,还有较大距离。又因种种原因而搁浅收笔。其后又组织了几次川港杨氏宗亲修葺祖茔的活动,修谱事宜一直没有重新启动。但是父辈梦想寻找祖籍谱源和启动纂修家谱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我,感到我应当继承父辈遗志,完成父辈未竟的事业。
从二〇二〇年起,我就开始在宗亲中奔走呼吁,希望重新启动续谱事宜。我查阅档案资料,潜心研究,披阅万言。因了解家史人越来越少,懂得家谱的人更是越来越少,就是咨询也无从问询。好在现代科技手段日益便捷,网络联系快捷方便,网络信息面广量大,几经周折,终于在上海图书馆网站上,查阅到了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版崇明《杨氏家乘》,同时发现了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修订版《杨氏家乘》。得知我先祖自从在崇明立支以来,已经多次续修家谱。首先是廷玉公八世孙进士瑀公,号文珮创修家谱,置义田,建祖祠。万历年间、崇祯七年(一六八四)、乾隆元年(一七三六)、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嘉庆三年(一七九八)都曾续修了《杨氏家乘》。最后一届的光绪谱(一八九一)距今也已经一百二十余年了。在这部家谱上查阅到我爷爷鹤龄公的名字,经好友和本家宗亲的帮助下,收集到了许多宝贵资料,为续修本支派家谱,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因迁川港杨氏宗亲提供的资料有限,眼下支持者还不是很多,因此只能将收集到的资料先行按照家谱格式要求编纂谱稿。这样就能上溯千年谱源,绵延百代,下函子孙世代后裔,形成了完整的川港杨氏世系图,理清了川港杨氏脉络的前世今生。目前已成初稿,即将定稿付梓,这应该是一桩功德无量、惠及子孙的幸事和善事。这应当归功于先祖的庇佑和福泽,归功于杨氏宗亲的集体智慧和支持,也要感谢友人和媒体的帮助和指导。
续修家谱,万世炽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谱既厥成,可喜可贺,同宗共庆,合族齐颂。盛我杨氏,继往开来!
是为序
迁崇始祖廷玉公二十一世孙
二〇二二年岁次壬寅孟冬
晓山 谨撰
此前,锦秋文谱还先后收藏了《武氏族谱》、《滕阳宗氏族谱》、《于氏家族谱》、《吴牟氏族谱》、《大宗村志》、《潜山朱氏源流志》、河北张家口《通氏族谱》、《濮阳蒙古裔苏氏支谱》、《长宁边氏四修谱》等等。有需要查询这些族谱(家谱)信息或者欲参考咨询的读者,随时欢迎您前来我馆阅读,也可与修谱专家交流家谱编修心得,经验共享,共叙姓氏文化情。减少前人不修谱,今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的现状!同时,也热忱欢迎其他已修撰好的族谱(家谱)入藏。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