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十八里河刘氏宗亲渊源



河南郑州十八里河刘氏宗亲渊源

刘氏宗亲渊源(一)

山西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尧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就在今天的山西。有许多刘氏族谱认为,山西洪洞是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年刘姓大始祖、尧帝的儿子源明的封地--刘,就在洪洞。洪洞刘姓是山西地区比较古老的刘姓宗族之一。据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刘氏宗谱》记载,现在的洪洞刘氏之先祖为汉诸王孙,其世次不详,因此,以明朝人刘祥为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间修谱时已传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传到二十四、五代。

大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一三七三年至一四一七年)间,吾始祖若宗(兄弟若春留在山西)和族亲数人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郑州,居市内孙家园胡同(即刘家胡同、五道胡同,也叫梨花巷)。以做绸缎和粮油生意为主,将城西南祖余地四亩土地转卖得钱千余,在五道胡同择地建“刘氏祠庙”。后居城南十八里河铺取村名兴仁镇(今郑州十八里河村),茔域在村西,距今已六百余年。新郑市陵后村大清同治六年一八六八年其刘氏祖碑有记:“刘氏自明迁郑居城内之孙家园迁兴仁镇(十八里河村)未久迁北张寨自此派分三门其二门三门仍依旧居室长门始祖某源迁陵后”。

西张寨光绪十七年1891年次迁碑有记:“始祖自洪洞迁郑初居城内茔城不知所在后徏居十八里河茔在于彼庄西现有碑,后又徏居张寨茔在于次自始迁至已五百余年矣”。

二〇〇八年西张寨建刘氏祠堂立碑记之有记:“大明洪武年间一三七三年至一四一七年始祖自山西洪洞迁郑已六百余年,出居城内孙家园。陵后祖碑有记大清同治六年一八六八年后迁兴仁镇今十八里河村又迁新郑县西张寨。始祖次迁有碑记大清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三年有记十八里河迁西张寨后派出三门,二门三门仍居张寨长门迁陵后始祖仍葬于此。”祖碑为证,及西张寨刘氏分支从十八里河村次迁之西张寨的祖碑,此立碑时间为:光绪十七年十二月中旬。

十八里河村由来已久,官府曾在这里设过驿站,据郑州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修订的《郑州志》在卷二“建设志”中有“州南二十里有十八里河铺”的记载。

据刘氏十六世书兴公、西田公、小三公、炳坤公、永安公、森林公,献林公,十七世国合公对郑州市内孙家园,新郑西张寨、王许实地走访考证,五道胡同:南起南城墙,北至南学街,长120米,宽4米,是位于南学街南侧的第五个胡同。该街原为梨花巷,后以方位、序数定名为五道胡同,沿用至今。孙家园胡同:元、明、清前期该胡同一直叫孙家园胡同、梨花巷,清中期更名砖牌坊街迄今。形成于元代的孙家园胡同是郑州历史上最早的胡同,位于今管城回族区委西南隅,因该地是孙家花园的旧址,故名孙家园胡同。清乾隆四年(1739年)奉敕在该胡同为李振业妻王氏建立砖牌坊,故于清末先更名为五道胡同,民国初期又改为砖牌坊街。

郑州地名专家王瑞明说:刘家胡同在郑州西大街正中心。胡同长200米、宽8米是郑州最宽的胡同。向南穿过去到砖牌坊街,清代叫“穿心胡同”,胡同里刘姓商人比较多,主要做绸缎生意,还有粮油生意,碰巧这些商人中刘姓人很多,后来(民国初期)就改名叫“刘家胡同”了(我们的祖先到郑州时就是做绸缎和粮油生意的)。

孙家园胡同、刘家胡同、五道胡同相距不足几十米,南北走向,砖牌坊街东西走向,北与刘家胡同相连并与西大街相通,南与五道胡同相通。而五道胡同位于今郑州市城南路西端,南临南门西拐南城墙,东临四、三、二、一道胡同和南大街,西临南顺城街,北一百米就是刘家胡同。现有两户刘氏宗亲也已外迁。时建有刘氏祠堂,当地市民称为刘氏宗庙。据一八十多岁老人讲:“听说刘氏宗庙八十年前完好,后时逢乱世,疏于管理,宗庙衰落。五十多年前,因城市建设挖出一刘氏祖碑,无人保存而遗失。现存一口刘氏水井,为当地市民生活用水井,二十年前被当地市民用石板盖住井口,建于楼下。”据《郑州县志》记载;“劉氏之祖若宗有餘榮馬鄭州劉氏向無宗祠缺典也甲寅春族人劉用劉作賔劉象賢等提倡將城西南鄉族遺地四畝售於龍海鐵路購地局得錢千有餘於城內五道胡同擇地建造鳩工庇材不數月而竣事籲秋霜春露不忘堂構之苦心木本水源充蔔種族之發達家庭結合預兆進步……。(五道胡同刘氏宗祠1904年建成)”后二门始祖璟伦迁居离城南十八里地的十八里河村,祖茔在十八里河村西北一公里处刘家坟,俗称老坟洼。

1995年刘德山在村西祖茔不远处发现大清咸丰九年“刘氏祖茔”字辈谱文碑:

上书:宗泒 家声丕振起 燕翼诒谋长 继述彰元善 聚顺昭前光

螽麟生意盛 瓜瓞世泽昌 敦伦木源固 睦族风远扬。

坟地:中长十八丈三尺 东西十六丈四尺

中书:刘氏祖茔

下书:兴仁镇、西张砦、靈后、牛角湾、刘祥、安河庄、五里堡、王许。

落款为: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已未年暑月中浣敬立(咸丰九年即1859年)

坟地中长十八丈三尺,东西十六丈四尺,祖茔域之大,吾族居十八里河历史悠久,宗族繁荣,年代久远,是刘氏宗族聚集之中心。宗族枝叶繁茂,发展迅速,后支迁居新郑、中牟、新密、郑县等多地村庄,现有大清光绪十七年西张寨次迁碑和陵后大清同治六年为其祖刘秉志所立墓碑为证。刘氏宗亲历史悠久枝叶繁茂,广播全国各地,分支多多,今十八里河刘氏宗亲也多有分支,幸始祖一脉。据考证刘氏家族自山西洪洞来郑主要是以做生意谋生,经营丝绸、粮油、木工、屠宰等生意,以此为谋生,是吾族生存之道,是吾族蓬勃发展的根基,这于家谱不谋而合。据考证:我刘氏五世有谱传至六世失续,八世修谱,见续修四十字字辈谱牒,未见族谱成形。

吾刘氏宗亲祖茔(十八里河村五、六组刘氏宗亲),从村西始祖坟茔(俗名老坟洼)迁至村南刘家祖坟,(俗名包子岗)。包子岗位于刘湾水库大坝西北一公里处,十八里河村南去王垌村路东不足百米处。后祖坟又迁村北一公里处和新郑路东三十米处,坟茔门两边有两颗直径约八十公分粗左右的大松柏为证,这次仅将高祖随迁。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四年又支迁两处,两处都在十八里河村东河西岸,新镇政府东南一百米处和一百八十米处,坟茔距南北河西侧八十米和一百八十米处,距本村至大王村东西路桥西南一百米处。两处坟茔以高祖刘启明偏西坟茔,座西面东南,周围有一米高的围墙。中长三十三米南北二十米占地约六百六十多平方米。以高祖刘启芝偏东坟茔(后以曾祖刘燕菊、刘东来、刘水全各分占一处坟茔,合约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相隔不足百米,高祖刘启芝随迁刘水全坟茔处),座北面东南.因十八里河村拆迁改造,商量把祖茔合并迁往一处,意见不一,因此分迁四处。长门高祖刘启明坟茔于2015年11月10日,农历九月十九日迁入建在新郑市孟庄镇塔河村村东北的十八里河村公墓,所有高祖以上先祖一并迁入。次门高祖刘起芝坟茔于2015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六日迁入十八里河村公墓。曾祖刘燕菊坟茔于2015年11月6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迁入十八里河村公墓。曾祖刘东来坟茔于2015年11月20日农历十月初九日迁入十八里河村公墓。十八里河村公墓占地四十余亩,东面紧临京广铁路,南有南水北调干渠和双湖大道,西面有唐河村相对,北于毕河村相邻,是一块风水宝地。

2013年书兴公、西田公、小三公又对王许、西张寨、陵后、洪寨沟再一次进行了考察。2015年作者又单独先后对市内五道胡同、刘家胡同、砖牌坊街、孙家园、四道胡同、梨花巷、五里堡。新郑市陵后、安河庄、刘祥,中牟白沙、河南家谱协会,省市图书馆、市家谱网、山西洪洞大槐树、新郑黄帝故里等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考察取证购买了有关资料。并对各祖茔祖碑及碑文记载进行了调查摄影取证吾先祖自郑州孙家园(即五道胡同、刘家胡同)迁居十八里河,居十八里河村中地带,油坊、磨坊、屠宰坊临街而立,生意兴隆。刘氏先祖勤劳耕作,生意兴隆,创下家业。因时逢乱世,朝代更替,兵荒马乱,盗匪猖獗。约为1859年为保护村民安全,防范未然,召族人和村民集资围村建寨。后有高刘两姓为争夺建寨权打了多年官司,高姓把几倾地都赔了进去,也有高姓出钱,刘姓出力一说。寨墙围村呈椭圆形而建,夯土为主,全长约两公里,寨墙高十五米左右,底宽二十五余米,寨顶宽约三米,顶部外又修一道一米高小墙,设有枪眼可以了望。设南北两门,北寨门为主门、南北二门为砖墙阁楼式拱形洞门拱形洞门高约八米,宽两辆马车并行可过,木质两扇铁钉大门,门楼上镶嵌着“兴仁镇”五个砖雕楷书大字的村名,民国时期至一九四九年前寨墙保存完好。1950年在村北修建水井时用砖拆除南寨门,1953年修建村水渠用砖拆除北寨门。解放后1948年至1952年我族十五世廷字辈更海公为第一任村长(时称主席)。新郑路从村南绕东寨墙沟至村北门而入郑州,徒步去市内不足一个半小时,交通十分方便。1953年政府在本村建设木器厂,村西北寨墙被毁掉,1959年政府在村建十八里河卫生院,东寨墙逐渐被拆毁。后政府建设十八里河医药部,村北寨墙被拆毁。一九九零年后村南和村西寨墙因村民盖房逐渐被毁,村西寨门路北和村西门南仅存寨墙不足百余米,至二零一三年寨墙全部毁坏不复存在。

十八里河的源头自西南嵩山余脉泰山西坡与梅山南坡两源交汇于后湖村西南,俗称三岔口,下游经十八里河村自村西南偏东环绕村东侧蜿蜒北去。又1926年(民国十五年)由村民集资建一座四孔砖桥。建桥石碑碑文开都写道:此河发源于西南梅山流经这里成十八里故明十八里河距成”就是距郑州(今管城区政府所在地也称衙门口)十八里地,故河名为十八里河。十八里河是新郑、许昌、禹州、平顶山至郑州的必经之路和交通要道。河西距村东寨墙不足四百米,南紧邻村庄,新郑路在修寨墙前是从河桥沿边向西经坡底至村中路向北穿村而过去郑州,修寨以后新郑路经村南过河绕村东寨墙沟至村北寨门而入郑州,交通十分便利。十八里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郑州志》卷二“建设志’中有“州南二十里有十八里河铺”的记载。吾先祖居十八里河村中地。位于十八里河村正街南北路东西两侧,临街而居。民国时期刘太妮、刘燕菊、刘水全三门居路东院、刘东来居路西院。清末民初我族以绸缎、油坊、屠宰、木匠生意为主。谦和诚信,广纳财源,生意兴隆而繁荣,只要说十八里河油房,木匠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声远扬并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大量购置土地,百分之六十在村东,少部分在村南村西村北,另外在其他村也有少量土地购置。刘氏家族生意兴旺,人口众多,枝繁叶茂,家大业大,思想不一,宗亲多有分支,坟茔也多有支迁。

清末由于世乱,绸缎生意逐渐萧条,只保留了油坊、屠宰和木匠生意。木匠生意和油坊生意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也开始萧条,后经高祖刘启明、刘启芝将家产一分为四。曾祖刘太妮、刘燕菊、刘东来、刘水全各一份(俗称老四门)。刘太妮居东院前院路南,以油坊、屠宰木匠为营生。刘燕菊居后院,东面与前院相连,西临南北主街东侧以行医、磨坊生意为业。刘东来居西院前院,南北主街路西,油坊临街而座,屠宰坊为后。刘水全居西院的后院,以勤耕而养家,各立户百余载。刘燕菊后居刘水全北边空院。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生意经营不善,疏于管理而亏之八九,生意慢慢萧条,至此家道中落,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刘氏后人又重振屠宰业,繁荣至二零一零年。喜逢盛世,国强民富,政通人和,国家经济建设,造福百姓,城中村改造我村于二零一一年至二零一三年底拆迁完毕。现已奠基开始建设十八里河社区。村子永久不复存在,已成过去,只有追忆历史而明后人。吾始祖自居市内孙家园(五道胡同、刘家胡同)建刘氏宗庙,后立村十八里河已五六百年,续有家谱,五世有牒谱传至六世失续。由于世乱,家谱遗失而失传。一九九五年刘德山在村西北刘家坟,俗称老坟洼附近发现“刘氏祖茔”字辈谱文碑并让其子刘杰及族人刘国军等弄回家中保存,记载了大清咸丰九年,召王许、五里堡、安河庄、刘祥、牛角湾、零后、西张寨、等各分支族人立“刘氏祖茔”家谱碑于兴仁镇(今十八里河村)村西祖茔之处。刘氏祖茔碑记载了刘氏宗族字辈谱文。我族八世家远公参与了同治七年至同治八年由十八里河、郑县内、新郑县、密县、中牟县等刘氏分支聚集在十八里河续修字辈谱牒事宜,各分支反复对照咸丰九年谱牒,“家声丕振起,燕翼诒谋长,继述彰元善,聚顺昭前光,螽麟生意盛,瓜瓞世泽昌,敦伦木源固,睦族风远扬”。根据实际适用原则与小动而维整体原则由原来“诒谋螽麟瓜瓞”修为“廷训仁厚宽和德”。经各县分支商确决定以下四十字为我刘氏家族谱牒派字,并与世次合并对照用之,谱牒用完方可续之,后世子孙排辈起名遵之:

家声丕振起 燕翼廷训长 继述彰元善 聚顺昭前光

仁厚生意盛 宽和德泽昌 敦伦木源固 睦族风远扬

预示吾族生意昌盛,宽厚善举,为吾族子孙后人所用谱文。以字辈起名,枝叶善顺,世代而传承。这次修谱的主要目的是修撰《刘氏族谱》一书。古人云:家有谱犹国有史也,修谱之为,明源归整,感恩先祖,宽厚善举,世代传承,在于明本源,别亲疏,辨异同,世昌旺族。刘氏族人繁衍生息,瓜瓞绵绵。金卯盛茂,修谱知源,后世子孙知源而归根,知字辈而归整,世代相传承,亲而有序,世昌而旺族。扶今追昔,感恩先祖,创业维艰,草木扎根沃土。追念历代宗亲,使根脉相连,薪火相传,盛世修典,不生感慨!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日

刘氏宗亲渊源(二)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十八次之多。吾始祖若宗和族亲在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一三七三年至一四一七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先后迁邦郑州,居市内孙家园胡同(即刘家胡同、五道胡同,也叫梨花巷)。弃官经商,以做绸缎生意和粮油生意为主。(迁郑)为一始祖刘若宗,生二子。长子刘璟x、迁徙十八里河的次子(二世)刘璟伦为吾族第二始祖。长刘璟x生二子(三世)刘敏山、刘敏合。长刘敏山生一子(四世)刘庭昭,刘庭昭生一子(五世)刘映先,刘映先生一子(六世)刘崇。刘敏合生一子(五世)刘乔庭。刘乔庭生二子(六世)刘映泰刘映。次子(二世)刘璟伦生三子(三世)刘秉文、刘秉贵、刘秉华。长刘秉文生一女刘秀庭。次刘秉贵生一子(四世)刘庭健。三子刘秉华生二子(四世)刘庭来刘源广。长刘庭来生二子(五世)刘映杰刘映远长刘映杰生二子(六世)刘作宾、刘用宾。次刘映远生一女刘作婕。次刘源广生二子(五世)刘敬合刘敬歧。长刘敬合生一子(六世) 刘象贤。长刘象贤生二子(七世)刘鸿盛、刘鸿昌。刘鸿盛生一子(八世)刘家远。次刘敬歧生一子(六世)刘象霖。刘象霖生一子(七世)刘树周。刘家远生一子(九世)刘声旺,刘声旺生一子(十世)刘丕昌,刘丕昌生三子(十一世)刘振东刘振祥刘振宗。长刘振东生二子(十二世)刘起明、刘起芝。次刘振祥生一子(十二世)刘起刚,(十二世)三子刘振宗无子。长刘起明生一子(十三世)长刘太妮。次刘起芝生三子(十三世刘燕菊刘东来刘水全。刘起刚生四子(十三世)刘燕公佚名刘山河刘晓四。刘太妮生二子(十四世)刘进财刘宝财,长刘进财生二子(十五世)刘遂海刘丙彦,次刘宝财生二子(十五世)刘更海刘长海。长刘燕菊生三子(十四世)刘翼清、刘翼象、刘翼珍。长刘翼清生二子(十五世)刘更生刘金生。次刘翼象生一子(十五世)刘老骚。次刘东来生三子(十四世)刘翼进刘翼建刘福顺。长刘翼进生二子(十五世)刘明喜刘长喜。三子刘福顺生一子(十五世)刘廷芳。长刘水全生一子(十四世)刘福财。长刘福财生二子(十五世)刘海法刘长妞。

咸丰六年,匪犯郑城,我刘氏族人刘璟涛日夜守城,自出米面与施守城众,感德送金城匾额。

刘崇守郑州城土冠屯聚,后率众大战于汜水火灾死立碑。(待考)同治八年郑州丰收,应征新赋,照章征收。流寇入境各州县村民纷纷闭门夜巡,有吾刘氏族人踊跃和民众心齐,至流寇败走。

后长门始祖刘若宗和其长子孙留居郑州孙家园,始祖刘璟伦和其子迁往城南隅的十八里河铺起村名兴仁镇(即十八里河村至今),自始祖迁郑距今已六百余年。始祖在郑经营绸缎、粮油生意,生意很大很广,也很有名气,比较富足,刘氏族人迅速发展,开枝散叶。在郑州周围及中牟,新郑县,密县等地大量置办土地,在城中的刘氏族亲开始向这些地方迁涉居住。我始祖就是其中的一支,始祖自迁十八里河以来,除了开垦土地外,仍然经营着绸缎,粮油生意,生意不够好也不理想。考虑到农村和城市差别及特点,一些生意已经不适合经营不再经营绸缎生意,除保留粮油生意,又增添了屠宰坊、医馆和木工坊,不久生意好转,在村四周购买土地。

民国三年(1914 年)郑州部分地方发生了蝗灾,郑州刘氏给于了最大的钱物支持。同年在郑州五道胡同建成“刘氏宗祠”,我族人也参与了筹建事宜。刘瑞璘的《郑县志》裹有创修刘氏宗祠碑文记载!“...劉氏之祖若宗有餘榮馬鄭州劉氏向無宗祠缺典也甲寅春族人劉用劉作賔劉象賢等提倡將城西南鄉族遺地四畝售於龍海鐵路購地局得錢千有餘於城內五道胡同擇地建造鳩工庇材不數月而竣事籲秋霜春露不忘堂構之苦心木本水源充蔔種族之發達家庭結合預兆進步……”。刘氏始祖在来到郑州以后,在稳定郑州或者平乱中有功于郑州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民国三年(1914 年),念及始祖对郑州有所贡献,准予在郑州建立刘氏宗祠。在我刘氏族人刘作宾、刘用宾、刘象贤等人的努力下数月建造成了“刘氏宗祠”。这和我们在2012年春对郑州刘家胡同,五道胡同寻源调查时一位八十多岁老人讲的情况是一致的,她说:“现在刘姓没几户了,都外搬走了,剩两户也不在家,以前听老人说,刘姓是大户,在这里有刘氏水井被盖在三层楼下了,是当时市民吃水用井。早些年还发现一个刘氏祖碑没人管,不知弄到哪里去了,还有刘氏祠庙,现在都没有了,早年这里的刘姓人主要是做粮油、绸缎生意的,听老人说郑州刚解放时还有十八里河刘姓来这里串亲戚”。

1915年郑县开始征收屠宰税,我族刘鸿盛刘起明按章缴纳税收但生意有一阵低迷。为了把生意做好,在原来生意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榨油坊生意,生意很出名,加强了医馆多善举和看不起病的免费送药医治。木工生意做工细腻,刻调逼真,质量上乘。十里八乡的众乡亲只要一提榨油和木工都知道“河儿上”十八里河村大街上的刘家油坊和木工作坊。我族在村东、村西、村北、大量购置土地,把村南十二世坟墓迁往村北,自立刘氏坟茔。随着经济的富裕,人口也壮大起来大家庭生活确实管理比较困难,十二世高祖刘起明就想着把家分开经商量后确定分四家为宜,便于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管理,更好的经营,更便于团结。刘起明长子刘太妮为一份,刘起芝长子刘燕菊、次子刘东来,刘水全各一份,这就是十八里河最早的刘氏老四家。把粮油,屠宰,木工,榨油,及土地各分一份,也可结合经营生意,但红白喜事不能分开,同辈按长幼称大哥二哥三弟等。四兄弟前两家住十八里河正大街东院,后两家住十八里河正大街西院。屠宰坊、木工坊在临街东面,油坊、磨坊等生意商铺都在大街西侧临街。

(十三世)刘水全除行医外有吸食大烟的毛病,家里人劝他不听把家里的地都卖光了,家财散尽。刘翼建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是我刘氏家族执事人之一。当过国军,抗战时期参加过游击队,也上山当过土匪,据说被上级枪毙了,后来又说是冤案平反了,他和子女没回来过,具体情况不清楚。刘福顺民国时期当过兵,后来当了官,娶了四川女人做太太,跟着太太去了四川,再也没有回来过。

1922年直奉开战,邻村八郎寨,十里铺等都有战事,人心惶惶,外面有大批逃荒要饭躲避战乱的涌入我村,我村也有往外出逃的,社会十分动荡不安,我族生意也开始萧条,再无往日的热闹景象,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艰难度日。族人刘翼清是很有名气的外科中医,少年读过私整,开过油坊,因抬树致腿伤残,开始跟着其叔父刘水全学习医术,得到真传,开一家中医馆。长期和卢景祥互相交流磋商,去世时把遗留的一切医书、秘方、药用具全部交给徒弟一代名医卢景祥(又名老鳖)。一代古木工刘宝财得到了其父亲的嫡传手艺,穷尽一生精刻细雕,工艺非常精湛,古木床,桌椅板凳,屏风,做工细腻,雕刻逼真,手艺那叫一绝,十里八乡非常闻名,只可惜三十六岁英年早逝。民国二十年我村出现大旱,第二年又出现蝗灾,饥民遍地,民众哀怨我族人出粮出钱,支锅舍粥,尽力给与帮助,我族生意也再次受到最严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倭寇攻陷郑州,来到村里烧杀折抢欺辱妇女,祖父们携各家老幼各自逃难。祖父携十二岁的父亲,八岁的叔叔一家老幼向密县西南乡深山老林逃难躲避倭寇数月才返回家乡,生意门面也被日寇砸毁殆尽。民国三十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饿的挖野菜草根充饥,后来把树皮都吃光了。村人饥饿难耐,逃荒要饭者饿死者众多,真是天灾人祸,从此我刘氏族人一贫如洗,直至日寇投降,三年解放战争,一九四八年我村解放,开始过上门不闭户的幸福生活。

解放后,第十五世刘更海担任十八里河村第一任村主席(村长),从小数读私塾,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年轻时被抓壮丁在国民党四+七师某排当兵,一九四六年在战役中被俘,从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有文化任某团文书,团部要他去军校学习,因半路上出了事故没有去,一九四七年春返回家乡。一九四八年郑州解放,被选为十八里河村第一任村长(村主席)。一九五〇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族没人参加。一九五八年全面进入大跃进,开展大炼钢铁,深翻土地运动,族人把家里所有能炼成铁的东西都捐献了出来。深翻土地埂如线、田平如镜,土碎入面。家里没有一个人,都在地里流汗出力,为支援国家建设尽一份力。这一年还成立了公共大食堂,因所有带铁的东西如铁锅、铁掀、犁铧、铁铲、菜刀等等都捐了出去炼钢铁,所有人进大食堂吃饭,家里不能见炊烟。也是这一年第十五世刘遂海一九五八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三队联队长、二连队长,大队委员兼任第五生产队队长。一九七〇后专做猪头肉生意,味道鲜美,口感好,在十八里河那叫一绝。一九六〇、六一、六二年旱灾、水灾、虫灾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的饥荒影响着百姓生活,挖野菜,啃树皮.吃玉米芯,吃酒渣,老百姓吃糠咽菜,艰难度日,我族人就饿死了五口,浮肿者七八人。一九六三年十五世刘海法任第六队队长至一九七八年当了一辈子的队长,默默无闻的为群众服务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晚年享受老干部待遇,生活非常幸福。刘丙彦在曾任市煤建公司主任,郊区煤建经理,食品公司南曹所长。刘钦堂一九五六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转业后任村副大队长,民兵营长,后任乡化肥厂厂长,乡贸易公司经理。刘玉堂在市食品公司工作曾任南曹、圃田、十八里河食品公司书记、所长。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第十六世刘炳坤组织了二七公社烽火战斗队任队长,一九六七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第七次接见。一九七六年七月第十六世刘书兴到十八里河学校任初中教师,后任中心小学副教导主任,一九八六年至八八年师范进修毕业辗转十八里河、吴河、小李庄、柴郭小学任教。一九九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校长培训大专毕业,曾任吴河学校校长,十八里河中心校副校长,高级教师,郑州市跨世纪骨干教师,刘氏家族总召集人,《刘氏族谱》一书的作者,“刘氏文化亭”的发起、筹建、款筹、安排实施的组织者。刘书强曾在海军东海舰队9500高炮连服役。刘西更在11集团军服役,党员,在一九七九年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副团级待遇。刘小四曾在84516部队服役,退役后收购六通加油站,任总经理,曾任村副主任,主任。刘福军党员,曾任家族召集人,第五村民组组长,村民事调解员。刘小五曾任郑州农机电机厂副厂长.村支部委员。刘国贤党员,专科毕业,曾在84516部队服役,退役后曾任镇工商所协税员,城管办主任,镇工商会会长,工商联主席,管城区政协委员,科技办主任,镇重点工程办公室主任。刘秀杰,在内蒙古某部服役荣立三等功。刘蓓党员,省警察学院毕业,新密市三级警司,就职于新密公安局。刘秀杰,大专毕业二〇〇六年参军,党员,荣立三等功。一九七二年连阴大雨,村庄被淹道路冲毁,百姓家的围墙,猪圈倒塌,有的房屋被大雨冲垮,附近村庄还淹死了人,我村自救措施得当,大的损失不多,小的损失很严重。

一九七六年三位伟人去世全村人悲伤哀悼。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刘氏族人又活越起来,刘西田、刘西强、刘福贵、刘占军、刘军武、刘国合、刘国洪、纷纷做起了屠宰生意,一到春节整个十八里河都是刘氏族人的售肉摊位,一片繁荣景象,也是祖上的阴德,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这一片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二〇一三年村庄拆迁改造。自村拆迁族人都分散居住了六年,来往很少,至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回迁十八里河新区一号院。二〇一九年十二月武汉大爆发新冠病毒,连续三年未停,至今还在继续,国家放开后,我村一年死了有六十多个,也许未来一年新冠病毒会结束。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日郑州市下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大暴雨,水齐腰深,地铁被淹,死伤了很多人,汽车被淹了几十万辆。族人住进了三十四层大楼的小区,没有受到损失,地下室进了好些水。

自解放后成立了互助组,人民公社我们家族生活显著好转,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群众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式的发展提高!生活提高到了小康水平,国富民强,盛世写谱,是历代的传统。二〇〇一年开始构思撰写《刘氏族谱》一书,因祖碑老旧,需要照旧碑重刻新碑进行抢救,把撰写《刘氏族谱》一书的工作搁置起来。二〇〇二年六月新碑刻成,坐落于村东三百五十米处。二〇二一年修河西路,碑在路中需要迁碑,多次协商无果延至二〇二二年。在刘书兴与镇协调员刘国岭达成迁碑协议,我族决定“迁碑建亭’。地基打好把碑搬出旧址后,书香亭小区的住户不同意,把问题反映到市政府,不让在四环内建。刘书兴、刘小五多次与镇领导和村支书协商,同意建在四环外但是地址选择没地方,与村干部寻找无果,最后地址选在刘湾水库大坝北一百米河的西侧处,购买了刘廷群个人的约半亩土地,签订了永久性土地使用权,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刘氏文化亭”。刘书兴编撰的《刘氏族谱》一书也随之刊印发行。

                                  二〇二二年秋月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