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蓝田郗氏家族的迁徙分布



陕西蓝田郗氏家族的迁徙分布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王河村郗氏家族的始迁祖在白鹿原郗家河村出生,为郗家河村第十五世。一七八〇年,二十六岁的始迁祖夫妇告别父母兄弟,沿鲸鱼沟河逆流而上,来到东南方向约五六里地的王家河村,在沟岸一背风向阳之地,开挖窑洞而居,並垦荒种地,搭建简陋茅屋,后逐步发展成为郗家独庄。

一七八〇年是王河村郗家独庄建村史的起始年,至二〇二二年末,为二百四十三年。王河村郗氏始迁祖、即一世祖,属“建”字辈。清乾隆六十年(公元一七九五年),始祖母在王河村郗家独庄生子元祖,为郗氏二世祖,属“智”字辈。

元祖继承发扬郗氏家族忠厚勤俭的优良传统,继续在王河村艰苦创业。嘉庆廿五年(公元一八二〇年),元祖母生独子太祖,为郗氏三世祖,属“成”字辈。         

太祖母先后生四世祖“永”字辈的老大伯永、老二仲永和老三叔永三兄弟。自此以后,王河村郗家独庄的郗氏家族兴旺发达昌盛。

伯永夫妇养育生勤、生金、生俭三子。仲永夫妇养育生锁、生祥、生彦、生诚四子;叔永夫妇养育生财、生富、生银、生发和生长五子;郗氏家族第五世“生”字辈共十二人。

郗氏家族在王河村郗家独庄已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繁衍生息,至一八八〇年,经商议后决定:除四世祖叔永及其五个儿子继续留在王河村守护祖坟、不断发展外,伯永和仲永两家抓住机遇,来到回乱平息后百废待兴的大梁村,置地建房,扩大家业。该年即为王河村郗家独庄部分成员迁徙到大梁村的起始年。

一八九〇年后,伯永的两个儿子生勤和生金也来到大梁村。他们白手起家、购置土地、搭建房屋、艰苦创业。仲永带领其四子:生锁、生祥、生彦和生诚,多年后建成郗家独庄。解放后,郗家独庄归属大亮村七组。

至二〇二二年末,郗氏家族在大亮村的发展史为一百四十三年。

在家族“生”字辈十二人中,生俭解放前曾在西安做染坊生意,一九四九年后回到大亮村,仍操旧业,当年村里人将其旧居还习惯称为染坊;其余十一人仍以务农为生,待“生”字辈相继成家立业后,就形成了独立的十二户;即王河村郗家独庄五户,大梁村三户,大梁村郗家独庄四户。

仲永带领生彦、生祥、生锁、生成四子,在当时紧临大梁村的东北方向,先置地、后盖一独立房屋,人称之为郗家独庄。待四个儿子长大后自立门户时,建成六间一排的住房。四弟兄各分间半,成为各自独立的四户。郗家独庄成为村名,且初具规模,现归属大亮村七组。伯永的三子:生勤、生金、生俭三兄弟,住在现大亮村七组所在地。

第六世“德”字辈,已发展到整廿户,其中王河村三户:德倉、德朝、德龙;大亮村四户:德仁、德魁、德礼、德安;独庄十二户:德英、德俊、德善、德文、德昌、德禄、德才、德跋、德庆、德荣、德发和德玉。

从一八八六年出生、排行第一的德仁,到一九三二年出生,排行第廿的德玉,“德”字辈出生年代的时间跨度为四十八年。这一辈人还是以农为主,开始注重学习,秉承耕读传家。大部分人粗识文字,有人还有一定造诣和技能。更有从政、经商、以及篆刻艺术、音乐戏曲等才能,从满足物质需要到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这代人绝大多数生活在新旧社会激烈变革时期,聪明勤奋、多才多艺、艰苦创业、人才济济。

第七世“贤”字辈,男性为三十八人,其中王河村十人、大亮村五人、独庄廿三人。这代人出生的年代从一九二五年、排序第一的聚贤到一九七四年、排第三十八位的建锋,时间跨度为四十九年。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基本没有文盲,有的还达到大专以上文凭;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显才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第八世“崇”字辈,家族人数达到高峰值,为八十五人。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高学历为博士,绝大多数人事业有成。

第九世“亮”字辈出生的年代,由于国家实行夫妻双方只允许生一孩的计划生育政策,截止二〇〇一年底前,仅为五十四人,工作及创业遍及全国各地。

第十世“明”字辈,自本家谱截止日期二〇二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至,已录入二十二人。

王河大亮村的郗氏家族后代,经过二百四十多年发展到第十世。除一部分人仍留守在王河村和大亮村外,特别是年轻一代,因工作、就业、创业等原因的需要,现主要分布在蓝田县城、西安市及湖北、深圳、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全国各地。甚至还有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努力发展。


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意见,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锦秋文谱

锦秋文谱

扫一扫关注

锦秋修家谱

锦秋修家谱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手机访问

扫一扫,关注我们